通讯员 吴梓鑫
凤堰古梯田的稻浪不仅孕育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更滋养出充满泥土气息的民主协商机制——“凤堰共声”。汉阴县漩涡镇深耕这一议事协商品牌,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破解民生难题、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民意收集“听得到”
如何精准捕捉群众所思所盼?该镇党员干部有套“笨功夫”与“巧办法”:“白天上门唠家常,晚上群里听心声,电话连线问老乡”。镇村党员干部不再坐等群众上门,而是主动迈开腿、俯下身、张开耳。无论是中银村村民老吴在院坝会上担忧的“老哇嘴过河桥水淹危险”,还是外出务工村民在微信群提出的“回家新能源汽车充电难”,亦或是堰坪村烟农在田间地头念叨的“想扩大规模缺设备”等心声,都被一一记录,成为议事协商的鲜活议题。渠道畅通了,民心自然就“聚”起来了。
今年以来,该镇党员干部累计走访群众超过1500户次,在21个村(社区)微信群实时响应,覆盖在外务工乡贤超2000人次。
议事办事“商量来”
光听到心声还不够,关键是如何变“想法”为“办法”。该镇把议事厅“搬”到群众身边:院坝里、田坎上、微信群中,都是“草根智囊团”的“主战场”。依托“1+5+X”模式(党组织引领+多类代表+灵活参与),各村组建超过300人的议事骨干队伍。每一次协商,都是不同观点的碰撞与智慧的融合。干部群众坦诚交流,你一言我一语,在平等对话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发展共识。
经过几轮协商,在乡贤、包工头、村民共同谋划下,茨沟村便民桥执行“慈善协会捐7万+村民投工”的方案,一座长8米、宽6.5米的便民桥1个月便建成,解决了200余户群众绕远路、出行难问题。“设备和资金到位,今年产量质量都有盼头,增收10万不是梦!”堰坪村种植户林兴成看着扩大至80亩的烤烟基地,乐滋滋地说,“现在的产业规模离不开田间议事会的集体智慧和镇村党员干部行之有效地落实推进。”
成果落地“不白说”
协商成果不能“纸上谈兵”,最终要落到百姓心坎上。该镇建立了“闭环”机制,确保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效。每一项协商决议都明确谁来干、何时干,并成立督查组进行动态跟踪,对滞后事项挂牌督办。通过21个村(社区)微信群、公开栏定期晒成绩单,让“干了什么?干得怎样?”一目了然。每次议事会首个议程即“回头看”,反馈上轮议题落实情况,接受群众质询与满意度测评。真正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共护青山富口袋
“凤堰共声”不仅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更凝聚了守护绿水青山、建设和美家园的强大共识。
该镇以“生态红链”为纽带,创新“网格员+党员+群众”三级协同治理模式,将山林防火、污染治理、生物保护等核心议题纳入议事协商,推动全民参与,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堰坪村的烤烟产业发展,不仅实现设备升级、产量提升,更通过入股带动村集体和种植户增收,烟叶子变身“金叶子”,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共识、共商、共办、共评”理念深入人心,“有事好商量”融入村规民约与百姓生活。干群关系从“你干我看”转向“齐力共建”,乡村振兴的“幸福之门”在协商共治中被逐一开启。
“‘凤堰共声’,声声入耳,事事关情。群众议事厅不在会议室,而在群众身边;基层治理‘金钥匙’不只在文件里,更在群众手中。议事协商的成功在于让群众广泛参与其中。它不花钱、不费时,却换来民心凝聚和社会和谐,为漩涡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逸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