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辉
近日,汉阴县凤凰广场上,“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宣讲赛群众组决赛现场掌声雷动,16名群众宣讲员依次登台,用带着泥土气息的方言讲述着乡村振兴政策带来的变化,台下数千名观众频频点头,阵阵掌声回荡在秋日傍晚的晴空中。

直达基层的惠民政策宣讲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让政策方针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今年以来,汉阴县不断创新宣讲形式、丰富宣讲内容、建强宣讲队伍,推动理论宣讲工作持续走深走实、深入人心,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汉阴县构建了完善的宣讲网络体系,建立了以汉阴县委宣讲团为龙头、镇级宣讲队为骨干、村级(社区)宣讲员为基础、“百姓名嘴”和乡贤能人为补充的宣讲队伍。精选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先进典型、业务骨干加入宣讲队,定期开展培训备课,不断提升宣讲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阵地资源,打造理论宣讲的“固定+流动”阵地网络,确保宣讲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实现了县、镇、村(社区)三级宣讲全覆盖。

接地气的院落会理论宣讲
为避免“照本宣科”“大水漫灌”,汉阴县探索出了一系列接地气、聚人气的宣讲形式。“庭院会”“板凳会”拉近了理论与群众的距离。宣讲员走出会议室,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社区广场、工厂车间,用带着“泥土味”的乡土方言,围绕乡村振兴、惠民政策等主题开展面对面、互动式的“微宣讲”。在各镇、村(社区),“文艺+宣讲”寓教于乐。基层理论宣讲员将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编排成汉调二黄、花鼓戏、快板、三句半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在县级层面,县委宣传部依托新媒体平台,以“云讲堂”“微课堂”方式,邀请宣讲骨干进行线上直播、录制短视频,使理论宣讲能够随时随地直达广大群众身边。
为确保理论宣讲受教群体声声入耳、句句入心,汉阴县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思路,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领域的差异化需求,精准设计宣讲主题和内容,变“我讲什么你听什么”为“你需要什么我讲什么”。对机关党员干部,重点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对农村群众,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惠农政策;对企业职工,侧重阐释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对学校师生,着力解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强化互动环节,鼓励听众提问,宣讲员现场答疑释惑。这种双向交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让宣讲既解惑又“解渴”。
常态化、多场次,创新生动的理论宣讲,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汉阴大地,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五一村乡村振兴院落会上,村民们在听完“千万工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宣讲后,自发提出“共建美丽庭院”倡议。理论宣讲后的短短两个周时间,该村拆除违建2处,清理垃圾点12处,建成“微花园”“微菜园”23个,村庄颜值与村民幸福感同步提升。在中坝村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会上,宣讲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等工作紧密结合,有效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持续深入地宣讲,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各项惠民利民、促进发展的政策通过通俗易懂地解读,真正被群众所知晓、所掌握、所运用。群众明白了政策、看到了实惠、激发了干劲,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中来,形成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理论宣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汉阴县推动理论宣讲的实践表明,只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勇于探索创新,理论宣讲就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真正实现“声”入人心,凝聚起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锦绣汉阴新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思想支撑和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