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辉
十月,走进汉阴县城关镇三元村,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的欢声笑语扑面而来;图书阅览室内,是村民们静心阅读的专注神情,村史馆里人们正凝视着件件旧物,回望乡村变迁走过的漫漫长路。这个曾经文化基础设施严重匮乏的村庄,如今已构建起覆盖全民、多元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从文化贫瘠到精神富足的华丽转身。
基础设施从无到有,文化阵地全覆盖
三元村距汉阴县城仅2公里,下辖11个村民小组,共有923户2732人。2017年,随着国家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元村被确定为安康市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村,迎来了文化发展的重大转机。村“两委”班子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确立了“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强村”的发展战略,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经过多年持续投入,累计投入文化建设资金近400万元,建成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如今的三元村,室外活动区拥有远程教育文化广场、标准化篮球场和百姓大舞台;室内活动区则配备了藏书5000余册的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等特色空间。2019年,该村筹资45万元建成全县首个村级村史馆,通过“三元由来—农耕文化—历史变迁—荣光印记”的展陈主线,系统展示村庄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
品牌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惠民润心田
近年来,三元村立足村民实际需求,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化品牌活动。“爱我三元”乡贤茶话会构建了共建共享平台,每年定期邀请本村党员、脱贫标兵、能人贤士、致富带头人等围绕乡村发展深入交流,近年来收集的126条意见建议中已有38条被纳入村发展规划。“文化三元”使者行动激活了文化传承活力,由32人组成的文化使者团队深入整理民间故事24个,恢复传统节庆活动3项,编排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8个。“健康三元”农民趣味运动会已连续举办七届,参与面从本村村民扩展到周边多个村庄,成为区域性文化盛事。第七届运动会参与人数突破500人,年龄最大的参赛者78岁,最小的仅6岁,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文明三元”道德模范评比树立了价值导向,通过完善的道德评议机制,已评选出“孝义之星”“孝义之家”“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等各类先进典型186人次。
机制创新激发活力,文化治理见成效
三元村创新组织机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健康发展。该村构建了“党建引领+文化理事会”治理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文化理事会,吸纳乡贤代表、文艺骨干、产业带头人等21人担任理事,实现文化事务的民主决策和科学管理。同时,通过“内育外引”方式,构建了“专业人才+志愿者”服务队伍。一方面大力培育本土文化人才,选派文艺骨干到汉阴县文化馆进修学习;另一方面柔性引进县内外文化专家担任艺术顾问。组建了80余人文化志愿服务队,年均提供志愿服务860小时。创新“一心两加三融合”运行机制,推动文化服务与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在这一机制下,三元村成立了茶文化产业协会、旅居康养暨和美乡村协会文化提升组等特色组织,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结硕果
三元村积极探索“文化+”融合发展路径,不断拓展文化服务的外延和内涵。在“文化+乡村治理”方面,将文化服务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推动家风家训建设、开设“道德讲堂”等举措,使矛盾纠纷数量从2016年的年均18起下降到2024年的3起。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推动文化创意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茶叶合作社引入文化元素,开发“三元茶艺”表演;旅居康养协会组织厨艺大赛和文化培训;村集体公司开发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有效拓展了村民增收渠道。如今的三元村,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8个村级文艺社团活跃在城乡舞台,6个常态化文化品牌活动深入人心。这个曾经的“文化荒漠”已蜕变为“精神绿洲”,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实践样本。
三元村的实践充分证明,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当文化的种子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必将绽放出绚丽的发展之花,结出丰硕的惠民之果。这个秦巴山区的陕南小村,正以其生动的实践,书写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为广袤乡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