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莹 通讯员 龚菲 程潘
从岚皋县城出发,驱车向西北行驶约30公里,便抵达汉江渡口。登船远眺,汉江碧波荡漾,远山淡墨晕染,让人不觉沉醉在这“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意境界。
江对岸依山而建的七彩小镇——大道河镇的民居外墙彩绘绚丽夺目,宛若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调色盘,为这幅山水长卷平添了灵动色彩。
这个户籍人口1701户5017人的滨江小镇刚刚送走了繁忙的春季。彼时,采茶工人们灵巧的双手在翠绿的茶垄间翻飞,将春天的馈赠收入篓中。如今,沿江的柑橘园里,洁白芬芳的橘花已渐次凋谢,青涩的幼果正在孕育丰收的希望。
依山傍水的大道河镇正以茶产业提质增效、柑橘产业链延伸突破、农文旅深度融合为笔,在守护绿水青山中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产业筑基:多轮驱动激活“绿色经济”
柑橘是大道河镇一张响亮的名片。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种植经验,为柑橘种植提供了良好环境。
2014年,来自汉中的梁琳看准这一优势,在月池台村流转1000余亩土地,创立安康亚皇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引进日本优质品种“兴津1号”和“宫川1号”发展柑橘产业。
“这两个品种皮薄肉厚、汁多味甜,既适合鲜食,又便于加工。”梁琳介绍,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如今果园已进入丰产期,年产量达300万公斤。同时,企业还免费为当地农户发放优质柑橘树苗,常态化开展柑橘种植技术培训,为种植农户提供肥料和防病虫害技术,带领周边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为提升产业附加值,2021年,亚皇公司建立柑橘果酒加工厂,开发出橘子酒等系列产品。“过去的小果、次果只能低价处理,现在通过深加工,产品的利用率和附加值随之上涨,还能提高农户收入。”梁琳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近年来,在“支部牵头、企业引领、群众参与、政府推动”的发展模式下,全镇柑橘种植面积达2300亩,带动300余户村民参与柑橘产业发展,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大道河镇的另一张产业名片——茶叶,也绽放出熠熠光彩。
今年春茶采摘时节,东坪村茶农杨发梅每天清晨就来到茶园采茶:“我每天能采20多斤鲜叶,每斤能卖40来块钱,还能照顾家里,这比外出打工划算。”她笑着说。
在岚皋县绿升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全自动生产线24小时运转,缕缕茶香沁人心脾。“去年我们加工干茶3吨,产值突破百万元大关。今年也不错,春茶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张磊指着已经包装好的茶叶说。
作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大道河镇的茶园已形成7000亩的规模效应。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1600余名群众端稳了“茶饭碗”。农户通过茶园入股分红、基地务工、鲜叶销售等方式,实现户均年增收超1万元。
近年来,大道河镇通过创新茶园管护机制,将“绿叶”变“金叶”的效益最大化。每年采茶季,镇上的茶企不仅带动本地农户,还辐射汉滨区大竹园镇、紫阳县蒿坪镇等周边乡镇的村民采茶卖茶,共享“茶经济”红利。
从翠绿茶园到现代化车间,茶产业已成为大道河镇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这里正通过延长生产周期链、完善产销一体链,持续扩大种植规模、提升茶叶品质、锻造特色品牌,让一片片“小叶子”焕发新的生机。
生态塑形:人居环境整治“内外兼修”
在月池台村4组,联户路蜿蜒延伸,灰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前整洁有序。
村民周米竹正弯着腰,在自家庭院里精心规划的小菜园中忙碌着。他手持锄头,动作娴熟地翻整着土壤,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这块种小青菜,那边栽点儿水果,这里再搞点特色产业……”翻新后的菜畦整齐划一,嫩绿的菜苗迎风轻摆,整个小院焕发着勃勃生机。
“政府帮我们把院子改造得这么漂亮,我们自己也得加把劲儿啊!”周米竹竖起大拇指继续说,“这小院拾掇好了,既美观又能自给自足,自家吃不完了还能拿去卖掉。”
曾经的月池台村虽坐拥汉江碧波、青山叠翠,却因村民长期外出打工、环保意识薄弱,房前柴草乱堆、屋后禽舍林立,破败的闲置院落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蝶变始于2021年。随着大道河镇人居环境整治的号角吹响,月池台村以此为抓手,掀起了一场美丽乡村大改造:拆除违建、硬化道路、改水改厕、绿化美化,村容村貌大变样。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6处3D彩绘墙绘出了“大道河畔 渔舟唱晚”的美好图景,9处绿化小品点缀了村民房前屋后,村庄实现“颜值逆袭”。
2023年,乘着全县“和美庭院”建设的东风,39户村民用巧手装扮家园。有的装点庭院,有的搭起藤蔓廊架,曾经的杂物堆变身“微花园”,旧院落蜕变成“景观院”。
去年以来,大道河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有序推进和美庭院建设及卫生厕所改造,已建成“四、五星级”和美庭院54户,改厕314户。
“酒香不怕巷子深”,村庄的蝶变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环境美了,游客来了,村民腰包鼓了,乡村“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旅游+”破局:从“山水资源”到“流量经济”
在襄渝铁路旁,一座斑驳的铁路道班用房静静矗立,与隧道边上的断崖石壁相互守望。这些曾被岁月遗忘的建筑,如今被赋予新的使命——他们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线精神教育基地,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高地。
推开厚重的木门,映入眼帘的是铁道英雄纪念墙,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褪色的军用水壶、一本本字迹模糊的手稿,无声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展馆通过“图文资料叙史+场景还原+现场体验”的方式,让参观者得以穿越时空,切身感受1967年至1978年间三线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豪迈气概。
“50年后重返大道河,看到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心中感慨万千。希望‘三线精神’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焕发出新的光彩。”一位当年参与建设的铁道兵在留言本上这样写道。
昔日的建设工地,如今成为党员干部的“初心课堂”、青少年研学的“活教材”、游客传承红色基因的打卡地。2024年,这座红色教育基地焕发新生机,依托该基地,大道河镇全年接待游客突破5万人次。
“我们将继续挖掘红色资源,努力打造三线建设体验基地,在还原三线旧址的同时,继续发扬好三线精神,开展好党员教育,深化产业融合,打造红色旅游产业链,辐射带动群众增收。”大道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岚秦说。
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同时,大道河镇巧妙整合镇域特色产业,以“旅游+”为引擎,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形成“多点开花、全域共兴”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在大道河镇水岸码头,沿着小路逐级而下,走几步便到了“瑶池醉月”民宿。庭院花草葱郁,宽敞干净的大露台能够直接眺望远处的青山绿水。
民宿经营者正是梁琳。看到笔者一行,他忙招呼我们进入一层酒馆。从酒馆的落地窗向外看,汉江的粼粼波光尽收眼底。
“这几年,来大道河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里原本是三间老屋,我们改造成了兼具现代舒适与地方特色的两层民宿,利用闲置空地扩建了观景酒馆,游客可以来听歌品酒赏汉江。今年‘五一’假期前,所有客房就被预订一空了。”梁琳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2024年,大道河镇文旅产业迎来质的飞跃:新增精品民宿6家、特色餐饮9家,新增餐位180个、床位19个。目前,像“瑶池醉月”这样的特色民宿共有18家,同时成功打造石门滩和王家梁两大民宿集群,开发了“大道鱼宴”特色美食,擦亮了汉水时光、陈红私房菜、米安驿站、瑶池醉月等特色美食品牌。
随着“橘茶小镇”3A级景区规划获批,游客服务中心完成智慧化改造,多彩民居外墙绘就了小镇新貌。同时,由“政府引导、村集体参与”联合成立岚皋县汉水时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创新推出的水上游乐、攀岩等娱乐项目备受青睐。夏日音乐节和“大道河畔 渔舟唱晚”系列文旅活动的成功举办,将小镇的人气推向新高,真正实现了“风景”变“钱景”、“资源”变“财源”的美丽蜕变。
这个“五一”假期,大道河镇迎来旅游热潮——累计接待游客3000余人,汉江畔的民宿一房难求,餐饮店的后厨忙个不停,茶叶、农副产品等成为抢手伴手礼。据统计,“五一”期间共带动民宿、餐饮、农副产品等消费超15万元。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集民俗展示、艺术创作、特色餐饮、休闲购物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古街区,将茶叶和柑橘两项主导产业与文旅相融合,让游客在体验采茶摘橘的同时,在古街的晨昏流转间触摸产业与文化的共生脉络。”大道河镇党委书记龚永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