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城 贾喻安
在秦巴山区蜿蜒的盘山道上,岚皋县民主镇银盘村党支部副书记阮世秀6年骑行了6万多公里,促成了17名困境儿童及家庭成员实现50余项救助政策精准对接。这位被孩子们亲切唤作“阮姨”的基层干部,用大爱打通“三类儿童”救助的“最后一公里”,将国家政策送至大山深处。
2022年初,秦巴山区笼罩在蒙蒙烟雨中。阮世秀翻过柏枝垭赶往城关镇联春村,下车后,她抖掉身上的雨水径直走到一户人家门前,熟稔地推开虚掩的房门。
“阮姨!”房内的小女孩面上一喜,向里屋喊道,“奶奶,阮姨来了!”这个原本有些怕生的女孩,眼里跃动着灵性的光彩。这是阮世秀第5次跨村到杨小兰(化名)家走访。
“婶婶,补助批下来了,两个孩子每人每月1000块。”话音刚落,阮世秀从雨衣下掏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沓纸质资料,“户口本和身份证我多复印了几张,你们以后办其他业务方便。”
时光倒回2018年寒冬。当时阮世秀还是银盘村的信息员,在表册里发现了这个特殊的家庭后便跨村来到杨家了解情况。杨小兰母亲失联8年,父亲后来也意外离世,刚从学校回来的姐弟俩站在门口,怯生生的目光让阮世秀喉头发紧。她起身将两个孩子拉进屋,细细地安抚询问。从此只要有空,她或是带上零食到学校看孩子,或是上门了解情况,多年来未曾间断。
“她就像山里的‘巡诊医生’,总能最早发现‘生病’的孩子,而且总是想着要把病治断根了。”提起阮世秀,村民们赞不绝口。
2018年春,阮世秀发现邻居家两岁的孩子杨小明(化名)一直学不会说话,她劝邻居及时带孩子就医,随后孩子确诊为孤独症。她帮助联系县残联争取到每月2000元的康复资金,还帮忙办理残疾证的手续,终于在2024年底办妥了“精神一级残疾证”并申获补贴。
无独有偶,2019年,该村单亲留守儿童陈小明(化名)出现呆滞症状,她连夜协调送诊,孩子确诊“孤独症伴发育迟滞”后,她第一时间协助整理相关材料,3天便落实了相关政策。
六载风雨,6万公里行程丈量出为民初心;四十华发,困境儿童命运因她悄然改变。如今在暮色中的盘山道上,她的摩托车灯依然明亮,默默照亮“三类儿童”的成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