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邵欢 胡佳恒
在秦巴山麓深处,以“巴山画廊”闻名的山城岚皋,因“村BA”赛事跃入全国视野。今年,一座承载着群众热望与城市梦想的文体中心,在建设者们以钢筋为笔、以汗水为墨的奋斗中,已建成投用。
走进岚皋广场,抬眼望去,以“村BA”之名崛起的地标建筑——岚皋县城关镇文体中心格外引人注目。“2023年首届‘村BA’就是在岚皋广场临时搭台,当时我受邀担任监理。”岚皋县城关镇文体中心项目监理总监李元元回忆,“赛事虽然圆满,但我总感觉不够完美,心想着如果有下一届,一定要把场地建得更好!”
2024年8月初,当第二届赛事筹备任务下达时,李元元团队面临的却是更严峻的考验——7天内搭建千人看台,且标准全面升级。
李元元回忆起当初他和团队驻扎工地的场景,从舞台设计到观众席布局全程监理,抓实抓细观众席间距、看场坡度等每一处细节。
最终,赛事的火爆让岚皋成功“出圈”,更催生了岚皋县城关镇文体中心这一项目,推动岚皋在体育赛事和城市形象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25年,李元元团队接到的挑战再度升级:100天内建成容纳5000人的钢结构球场,并包含“高空电动开合膜结构顶棚”创新设计。
“难度非常大,相对高度高,高空与地面作业面交叉冲突严重。”据项目膜结构技术负责人陈军生介绍,这座顶棚具备灵活开合功能,采用自动和手动两种驱动方式,操作人员只需通过一个触摸屏就能轻松控制。其自动控制系统十分智能,一旦遇到特大降雨、火灾等突发状况,顶棚能够迅速打开,为人员疏散和应急处理提供便利。
为抢抓工期,项目组采用“白加黑”“晴加雨”轮班制,高峰期日均投入200余名工人。即便天气突变,工人们仍冒雨疏通排水、加固脚手架,确保工程进度“零延误”。
“从最开始挖地基我就在这施工了,有时下大雨,我们都没停工,虽然辛苦些,但感觉很自豪,毕竟这以后可是咱们岚皋人的脸面!”施工队工人张送田说。项目组对工人的关怀也落到实处,高温天发放防暑包、西瓜解暑,人手一个定制水杯;暴雨突袭时,雨衣、雨靴第一时间送到岗位;工期紧张时,工地食堂与外卖联动保障三餐热乎,夜间加班还备有姜汤驱寒。
7月1日,岚皋县庆“七一”系列活动暨“硒旺岚皋 鼓震三秦”“烛山杯”第二届大道锣鼓表演赛在馆内举行。
“场地的升级改造,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更新,更深层次地展现了‘好客岚皋’的服务理念与城市形象,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舒适的体验。”李元元说。
岚皋县城关镇文体中心的建设不仅为体育赛事提供了更好的场地,更是岚皋城市精神的集中展现。它展示了岚皋人民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对八方来客的贴心关怀。
据了解,岚皋县城关镇文体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2081.56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1752.67平方米,为钢框架结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828平方米标准篮球场1个,1670平方米合围式看台,配套双面显示屏、舞台、卫生间、休息室、安检及管理用房、游客中心、商业用房、直播间等。球场采用四周固定式、中间电动开合式膜结构顶棚,场内设置5000余个座位。
“场馆建设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好到更好的一个阶段。我经常向亲朋好友介绍现在这个场馆有多么高端,心里头别提多自豪了!”李元元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