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曾民盼
在岚皋县蔺河镇和平村,总能见到一个清瘦的身影。他时而穿梭于田间地头,仔细查看作物的生长情况;时而与村民们围坐在院坝,亲切地“拉家常”;时而又出现在施工一线,协调指导各项工作。这位身兼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李家银,曾是一位从教40年的退休教师,更是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暖心书记”。
从2013年8月受镇党委选派,李家银便离开学校扎根和平村,40年的教学生涯为他赋予了独特的工作视角与方法。李家银将课堂的智慧巧妙融入乡村治理,使烦琐的村务工作变得条理清晰、充满人情味。
在村务会议上,他习惯使用板书,将复杂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条文转化为脉络清晰的框架和通俗易懂的图表,让村民们一目了然,真正听懂政策、参与决策。走访农户时,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便成了特殊的“民情教案本”,上面工整记录着村民的“急难愁盼”,并像批改作业一样,详细标注问题要点与解决时限。这种独特的方法在化解矛盾纠纷时尤为见效。在一次棘手的宅基地纠纷中,他让双方在图纸上画出各自诉求,随后用红笔清晰标注出和解方案,并幽默地比喻:“解决矛盾就像批改作文,既要指出问题,又要给出修改方向,目的是让这篇作文更圆满。”这种充满尊重与智慧的调解,如春风化雨,12年来成功化解各类矛盾上百起。
李家银深谙“环境育人”与“产业兴村”相辅相成的道理。他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一手抓人居环境提升,一手抓产业多元发展,带领和平村实现了由表及里的深刻蝶变。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他以“和美庭院”建设为抓手,创新推行“月评比、季通报、年表彰”机制,用流动红旗和积分奖励激发村民参与热情。近年来,和平村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硬化村组道路11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建设污水管网3公里,改造卫生厕所218户,修筑防洪河堤5000余米。截至目前,和平村累计创建“和美庭院”80余户,真正绘就了“一户一景”的田园画卷。
他以精准布局、多元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一方面巩固茶叶、烤烟、畜牧养殖等传统产业,实施老茶园提质增效245亩,完成百亩烤烟种植,狠抓粮食安全,推进“旱改水”项目50亩;另一方面,他大胆引进铁皮石斛种植,创新采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通过企业承担70%、政府补贴20%、农户出资10%的利益联结方式,实现共建大棚1000平方米,有效促进了农户增收。同时,他深挖生态潜力,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完善旅游设施,打造“芳流渔歌”等7处特色示范点,使乡村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如今,和平村已形成特色种养与乡村旅游比翼齐飞的产业格局,共同绘就了乡村经济的“富强画卷”。
李家银深知,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精神的凝聚。他善于把握机遇,以文化体育为载体,为和平村注入新时代的活力。2025年,李家银敏锐抓住岚皋“村BA”体旅促商贸活动的契机,积极争取在和平村设立分赛场。他发挥教师特长,组织村民组建啦啦队、排练民俗节目,将一场体育赛事升格为展示乡村文化和体现乡风文明的“大舞台”。他巧妙借鉴成功经验,在赛场周边设置农产展销区,推广本村茶叶、魔芋等产品,实现了“赛事搭台、经济唱戏”,带动消费收入显著增长。这场“村BA”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村庄的凝聚力与自豪感,还成功打通了“体育+文旅+商贸”的融合发展新路径,为和平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与发展活力,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蓬勃气象。
从三尺讲台到乡村沃土,李家银始终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紧握粉笔到手沾泥土,他把对知识的敬畏转化为对土地的热爱,把对学生的关怀扩展到对整个村庄的牵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破解难题,让“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在田垄间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民生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