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丽 程远淋 周长林
近年来,岚皋县始终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核心引擎,立足本土特色,以红色传承为内核,创新传播方式,凝聚多元力量,持续开展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见实效的文明实践活动,推动文化事业呈现“实践有声、品牌有彩、群众有感”的生动局面,在文化强县建设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红色资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更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11月10日,岚皋县诗词楹联学会组织部分会员走进堰门镇,开展“重走红军道、笔绘新征程”主题采风活动。大家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探访红色遗址、追寻革命故事、聆听老党员口述历史,在追忆峥嵘岁月的同时,实地感受乡村发展新貌,于山水阡陌之间汲取创作灵感。
“只有深入田间地头、走进产业园区,看看乡村建设,听听农户心声,才能掌握第一手素材,创作出有灵魂、接地气的作品。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岚皋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田忠建道出了此次采风活动的初衷。
“他们的作品都扎根于乡土生活,取材于我们身边具体可感的事物。作为乡村巨变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读来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堰门镇干部周长林如是说。
据了解,该学会已在全县多个镇村、社区及企业开展了15次采风活动,累计创作出兼具乡土气息、人文风貌与红色底蕴的作品200余件,并通过线下展览、线上推送、吟诵展演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有效提升了本土文化的影响力。
岚皋县注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文明理念。笔者随诗词楹联学会采风队伍途经堰门镇瑞金村活动室时,目睹了一场热闹的“院落会”。十几位村民围坐一圈,聆听镇干部以讲故事、诗朗诵等形式,讲述带领村民致富的刘兴前、产业大户曹菊贤等身边典型的感人事迹。
“刘兴前确实辛苦,起早贪黑,一年忙到头,自己没赚多少钱,却让周围老百姓实实在在得了益。要不是有他这样的好人,我们这些老弱的人日子可就难过了。”瑞金村二组村民桂逢富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对先进典型刘兴前的由衷认可。
为让理论从“纸上”走进“心里”,岚皋县打破传统宣讲模式,创新推出方言短视频、快板、三句半等形式,将宣讲舞台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讲述先进事迹和政策理论,把复杂的技术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实操指南。今年以来,全县共召开院落会500余场,制作各类宣传短视频300余个,编排特色节目100余个,真正实现了理论宣讲“活”起来、“实”起来。
11月6日晚,岚皋县林业局联合县文旅广电局在城关镇文体中心举办了一场林业宣传主题晚会,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文艺表演,通过讲述林业干部守护青山的感人故事,展现本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观众在艺术熏陶中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岚皋县林业局始终坚持生态引领、文化赋能,创新传播载体,将生态保护知识融入音乐、舞蹈、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生态保护理念借文化之力深入人心,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根与魂。”岚皋县林业局局长张修鹏介绍道。
在第三届巴山汉水“陕西村BA”体旅商贸活动中,全县1500余名文艺工作者踊跃参与,587个节目轮番上演,累计参演人次突破2万。配套推出的600场文艺展演及19场主题专场活动,涵盖歌舞、非遗、情景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这种县镇联动、全域参与的模式,不仅为赛事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让群众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受益者,既丰富了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也有力拉动了地方文旅经济,谱写了精神文明建设共建共享的岚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