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健 通讯员 潘定安
在宁陕县的静谧山乡,居住着一位跨越世纪风雨的传奇老人——周观连。8月13日,当我们走进他入住的公寓,很难想象这位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的老者,已走过整整100年的人生历程,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他的生命轨迹,如同一部浓缩的时代史诗,镌刻着家国情怀与赤子丹心。
安享晚年生活的抗战老兵周观连
烽火少年志 投笔赴国殇
1925年11月,周观连出生于宁陕县城关镇。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山河破碎的阵痛、民生凋敝的惨状,在他年少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1942年,年仅17岁的他怀着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保家卫国热情,毅然告别家乡,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入伍后,周观连被分配到甘肃兰州第八战区,负责无线电补充排器材管理。在那个通信技术落后的战争年代,无线电器材是部队的 “千里眼”“顺风耳”,直接关系到战场指挥的效率与战局的走向。他深知责任重大,对待管理的3部电台如同守护生命般谨慎,对待每一个零部件都如对待自己眼睛一般爱护——日常管理中擦拭、检修、登记、分发,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以确保司令部的命令按时传达,上级和前方的来电及时接收。在那炮火连天的岁月里,他也常常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在残破的掩体中抢修通信设备,确保前线的通信线路始终畅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甘肃成为抗日大后方,作为国际援华交通线枢纽的兰州,曾一度成为国际援华陆路交通的重要通道。1943年,周观连被调至后勤骆驼队,负责运送粮食、军服、食盐、武器弹药等军用品,保障塔卡尔地区驻军日常给养。
当时,骆驼队是荒漠戈壁中最坚韧的“生命线”。茫茫戈壁滩上,风沙肆虐,昼夜温差极大,脚下是滚烫的黄沙,头顶是毒辣的烈日。他和战友们牵着骆驼,日复一日地跋涉在无人区,饿了啃干粮,渴了喝雪水(冬季)或浑浊的积水,累了便依偎在骆驼身边短暂休息。每一次运输任务都是一场与自然的搏斗,更是与时间的赛跑——驻地的战友们正等着粮食、弹药和药品。周观连与骆驼队的战友们用双脚丈量着国土,用坚韧对抗着绝境,将一份份希望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用默默的付出为抗战胜利筑牢后勤保障的基石。
时代转型路 初心永不变
新中国成立后,周观连漂泊流浪的人生才算安定下来,并于1951年3月赴朝参战,参与了西线马良山阻击战、烽火山阻击战等战役。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后,周观连被分配到于陕县人民法院任法警。当时新中国虽然已经成立,但在秦岭深处还藏着许多山匪,不时下山骚扰乡亲正常生活。1956年,他参加了陕西省军区抽调宁陕全县转业军人为主的涝峪河剿匪作战和当年9月宁陕县沙沟平乱任务。
在担任法警期间,他还将军人的纪律性与责任感带到工作中,无论是押解人犯、维持法庭秩序,还是协助执行公务,都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公正执法” 的誓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实施机构精简政策,周观连响应号召退职回乡。从公职岗位回归乡野,投身到家乡的生产建设中。耕田种地、参与集体劳动,他用双手创造价值,在平凡的生活中继续书写着奉献的篇章。
百年风华在 精神励后人
如今,周观连已走过百年人生。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却未曾磨灭他眼中的清澈与坚毅。这位历经抗战烽火、见证时代变迁的老人,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何为家国情怀,何为责任担当。
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闪耀着伟大的光芒——在无线电排,他是通信设备的“守护者”;在骆驼队,他是穿越戈壁的“跋涉者”;在解放军军营,他是忠诚履职的“战士”;在法院,他是维护正义的“卫士”;在乡村,他是默默奉献的“劳动者”。每一个角色,他都用尽全力去诠释,用行动践行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
周观连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材,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艰难历程。他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砥砺前行的道路。这份跨越世纪的坚守与热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