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邓安军
金秋时节,宁陕青山绿水间一派繁忙景象:城关镇寨沟村漆树沟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里,工人们正抢抓时令开展菌材构建微生态系统培育菌桶生产作业;蜂情谷市级航母园区林下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排排蜂箱,蜂农穿梭在蜂场中,绘就出一幅“甜蜜”事业的小康蓝图;四亩地镇桃园梁林麝养殖技术培训基地内,高素质技能人才互动交流、氛围热烈……这是宁陕以“三权分置”赋能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宁陕坚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事关民生、林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围绕“生态好、旅游强、林业兴、乡村美、百姓富”县域经济发展蓝图,统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集体林权“三权分置”落地,持续提升森林生态保护和林业经济发展水平,充分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宁陕许多林区位于中山丘壑,农户承包林地细碎现象十分普遍,不少林农一盘算,不如外出打工或开个小吃店,一度导致林地再利用率不高,部分宝贵的资源处于‘沉睡’状态。”宁陕县农业林业和水利局党委委员、上坝河林场场长王友洲介绍。
如何有效利用好林地资源,提高林农收益,助力林业经营主体扩规模提效益?宁陕县始终将“三权分置”作为破题关键。
宁陕县林地面积5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6.24%,居全国首位,其中集体林地面积306万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57.7%,农民人均面积达50余亩。
宁陕县2007年被确定为全省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将306万亩集体林地落实到户,颁发林权证1.73万本,实现了“山有主、林有权”。2015年,宁陕县被列为“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之一,健全了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财政扶持制度,建立了公益林管理经营机制,全力推进林权流转机制和制度建设。2018年,宁陕被确定为“新一轮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在陕西省率先实现了公益林预收益抵押贷款直通车、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公益林管理经营机制等一系列创新突破。2024年9月23日,宁陕被确定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县。该县围绕新时代林改“六问”,结合县域实情精准把脉,印发《宁陕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宁陕县集体林地收益权量化颁证工作实施方案》等,明确加快推进“三权分置”、林业适度规模经营、科学开展森林经营、推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6项改革任务。2025年9月16日,宁陕县颁发了陕西省首本集体林地经营权证,同日还发放了全省首本集体林地收益权证。
18年来,宁陕从林改试点先锋到“三权分置”典范,先后荣获“全国林改百强县”“全国集体林改先进集体”等称号,入选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目前,该县基本形成权属清晰、权能完整、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力的集体林权制度,有效激活林地经营和资产变现能力,拓宽了林业经济发展路径,逐步实现生态美、林业兴、产业强、百姓富的有机统一,为统筹森林生态高水平保护与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宁陕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林业资源禀赋,坚持把林业经济作为重点优势产业来抓,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从“靠林吃林难”到“营林增收易”的收入变革,林业适度规模经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林农提供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的立体增收渠道。开发了核桃油、板栗汁、中蜂百花蜜、天麻蜂蜜口服液、天麻固体饮料和猪苓、淫羊藿饮片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打造了“陕柠”“有拾栗”“秦智”“蜂情谷”“农牡”“陕秦长生”“科缘登科”等16个农林品牌商标。打造了筒车湾4A级旅游景区、秦岭峡谷乐园、子午梅苑、渔湾逸谷3A级旅游景区和上坝河、悠然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大蒿沟山地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康旅目的地。先后荣膺“陕西省森林城市”“陕西省旅游强县”“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十大先进县”等称号。
宁陕县“点绿成金、当好践行‘两山’理论排头兵”和广货街“‘冷’资源变身‘热’经济”入选陕西省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目前,宁陕县发展特色经济林37.8万亩,林下经济面积18万亩(其中林药6万亩),林下养殖中蜂超5万箱,林业综合产值超21亿元,林业经济正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与广阔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