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芳
今年以来,平利县着力破解城市基层党建“服务不细”问题,深耕城市基层党建“责任田”,进一步推动党组织向居民小区延伸,将党组织建设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建强组织堡垒、整合资源力量、精准对接需求,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
组织扎根小区
“党支部建在楼栋里,办事不用跑远路!”欧冠小区居民的感慨,道出了平利县推动党组织下沉的实效。该小区党支部将办公点设在1楼,通过问题现场交办,不仅解决了化粪池堵塞、房产证办理困难等问题,更实现了“居民有事楼下办,党员服务家门口”的治理升级。
今年以来,平利县对6个社区124个小区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涵盖党员底数、楼栋分布、物业运营、共建资源、人才力量5大类信息的“一小区一档”台账。通过精准画像,按照“利于管理、便于活动”原则,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选派党员参与组建”等方式,已建立41个小区(网格)党支部,实现党的工作在居民聚居地全覆盖。
该县各小区(网格)党支部推行“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制度,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每家每户。通过“党员中心户”带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环境整治,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依托微信群等数字化平台,居民可在群里提交诉求,党支部也能在视频中及时发现问题,形成“线上+线下”双轨服务模式。
服务嵌入生活
“社区食堂解决了我上班没时间做饭的难题!”“这里的饭菜既可口又卫生!”……金缘上城小区的社区食堂内,居民的点赞声此起彼伏。这个由东关社区党委联合平利县民政局在小区内打造的“暖心工程”,不仅提供美味实惠的餐食,更推出“小区内送餐上门”服务,让高龄老人、双职工家庭等群体尽享家门口的“幸福食光”。
平利县将“一社区一年十件实事”活动延伸到小区,推动107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结对子”,通过“双报到”机制,采取“分片包干”方式,匹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力量对接不同居民小区,实现资源精准投放,大力推行多元化举措,破解治理痛点。
该县公安、环保等执法部门进小区,聚焦违建、乱停车、高空抛物等顽疾,打造安全文明居住环境;开展“三官一律”进小区工作,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同时,每季度召开社区党建联席会,通报治理成效,动态更新“资源—需求”匹配清单,推动问题闭环解决。
与此同时,各社区结合居民需求,打造了一批特色服务项目。东城社区的“英语角”由党员教师义务授课,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西城社区的“老好人调解室”成功化解邻里纠纷70余起;城区的“初心驿站”为户外劳动者提供免费饮水、休息场所,这些品牌服务已成为平利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亮丽名片。
党员亮在一线
“我认领英语辅导!”“志愿服务队算我一个!”……在东城社区共驻共建群里,党员们争相“亮身份、领任务”。每周六,由平利县中学和城关第五小学教师联合组成的志愿团队,都会在社区“英语角”义务授课,这正是平利县推动党员“三亮服务”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该县1800余名在职党员带着“好事清单”到社区报到,根据专业特长认领政策宣讲、课业辅导、纠纷调解等服务岗位。通过“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模式,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爱心帮扶、文化惠民等活动。今年以来,累计解决居民需求250余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0余场次,惠及群众2万余人次。
平利县还注重挖掘和宣传党员先进典型:教师小区老党员万吉贤,70多岁依然热心服务群众,渐渐成为居民的“贴心人”、社区的“千里眼”;水晶郦城小区党员肖泽清,退休后投身社区做起调解员工作。他们的故事通过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广泛传播,激发了更多党员和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从“支部建在小区”到“服务融入万家”,平利县以党建为纽带,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居民在城市生活中感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