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宋志华 陈晓艺
近年来,在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平利县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成效显著的柔性引才用才“组合拳”。通过创新实施“蹲点攻关”“周末工程师”“人才兴村服务队”三大模式,平利县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将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深度引入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实现了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有效破解了技术瓶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专家“蹲点攻关”破解产业痛点
近日,贵州省级制茶专家谢昌明走进安康市平利县兴强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指导红茶制作。该公司过去仅生产春季名优茶,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低。在专家指导下,企业开发出红茶新茶品,拓宽了市场渠道。
作为平利县引进的茶技人才,谢昌明在去年长达6个月的“蹲点攻关”过程中,开展技术培训带动300余人学习红茶制作技艺,助力10余家茶企实现技术创新。今年,谢昌明再次来到平利,重点帮助规模茶企进行新茶品研发。与茶结缘40余年的他,扎根平利茶园,深入制茶车间,潜心研究本地夏秋茶的品质特性,分享智能温湿度调控经验数据,升级萎凋渥堆工艺,经过反复试验与工艺革新后,茶叶条形紧实优美,冲泡后舒展自如,香气浓郁持久,茶汤清澈透亮,成功研发制作出高品质红茶,有效解决了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低的产业痛点。
近年来,平利县创新推行引进人才“蹲点攻关”模式,吸引选派学者教授、技术能手、创业先锋等各类专家人才,深入茶企、茶园、车间“蹲点”,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手把手教技术、面对面传经验,在生产设备更新升级、农机农艺融合推进、茶叶标准优化完善、技能人才精准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
2024年,平利县引进河南信阳隆盛茶叶有限公司生产技师余勇,作为绿茶生产领域的“蹲点攻关”专家人才,先后服务于平利县臻禾茶业有限公司、善斌茶业有限公司、中皇山女娲茶业有限公司、田珍茶业公司等茶企,大幅提升了制茶工艺和标准化水平。
陕茶振兴,平利引领。聚焦“做优绿茶、做靓红茶、做强茯茶”的战略目标,以科技之力撬动茶产业向着“全力突破、全面开花、全域升级”的方向阔步前行,以“蹲点攻关”加快人才与产业实现“双向奔赴”,为茶饮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目前,平利全县已引进13位知名茶饮产业专家,转化18项茶叶科技成果,指导茶企申请专利145项。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年开展茶饮产业培训30余期,覆盖6000余人次。全县年茶叶总产量突破2万吨,产值达22亿元,实现“人均一亩茶,户均增收万元”目标。
“周末工程师”引智赋能促创新
平利县神草园茶业有限公司是绞股蓝特色茶饮产业的领跑企业,近期聚力研发绞股蓝奶茶、绞股蓝酸奶两款新饮品,陕西师范大学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牛俊峰作为“周末工程师”,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在助力公司新产品研发的同时,牛俊峰还帮助平利县进行绞股蓝新品种选育,加速绞股蓝产业全链条的深耕布局。校企合作培育出“秦怡”和“平利2号”2个新品种,“秦怡”是具有天然甜味的品种,用于制茶的嫩叶产量是普通产量的2倍左右,“平利2号”品种皂苷含量高,用于制药的地下根茎产量也是普通品种的2倍左右。2024年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声誉榜日前发布,“平利绞股蓝”进入中药材类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位列第17位,平利县神草园茶业有限公司入选第三批省级农业种植资源保护单位。
“周末工程师”柔性引才机制,在不改变引进人才与所属单位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不受工作地域、时间、方式限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开展培训、课题研究、挂职兼职、技术服务、政策攻关、业务指导、规划设计等形式,鼓励各类人才利用节假日或业余时间来平利县开展创新创业服务。
位于广佛镇的塘坊食用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周末工程师”模式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急需提升菌种选育和工厂化栽培技术水平,通过县里搭建的校企合作桥梁,柔性引进了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所副所长张园园作为“周末工程师”。张园园利用周末等业余时间,定期到公司生产基地“把脉问诊”,从菌种提纯复壮、环境精准调控到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全过程、一站式的技术指导与解决方案,极大地缓解了企业高层次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无独有偶,食用菌产业废弃菌渣可开发成生物肥料,该企业看到其资源价值,但缺乏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周末工程师”机制,企业成功对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资深教授秦宝福团队。该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带领企业技术人员围绕废弃菌渣的高值化利用展开深度攻关。经过不断探索,成功研发出以废弃菌渣为主要原料的高效生物有机肥料生产技术。这一创新成果不仅有效破解了食用菌产业固废处理难题,还通过变废为宝,开辟了企业新的盈利增长点,更打通了从“种植——生产——废弃物——肥料——种植”的绿色循环产业链条,为生态农业探路和循环经济发展树立了标杆。
“人才兴村服务队”普惠乡村产业
早晨七点刚过,平利县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中心的高级畜牧师周松玲就骑上自己的跨骑摩托出发,半小时后来到城关镇沙河村仁义沟的金茂生态养牛场。见到养牛场业主辜华军后,先是一起到圈舍查看了一番,出了圈舍接着又来到牛场青贮饲料加工点。“场里现在有近百头牛,得亏人才兴村服务队的周(畜牧)师经常来技术指导,心里才有底呢。”辜华军说道。
辜华军所说的人才兴村服务队,是平利县组建的茶饮、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林业、文旅康养、烤烟和水利技术、健康医疗、教育、科技、法律社会工作人才,12支人才兴村服务队,通过柔性引才、技术指导、决策咨询、项目合作、试验示范等方式,依托产业链建人才链,驱动创新链,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破解产业发展痛点难点,提升群众发展致富“造血”能力,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三阳镇尚家坝村的养蚕户占全村常住人口的40%,年产量超2000张,年产值超400万元,今年4月初,尚家坝村小蚕共育中心正式投入使用,累计帮助40余户蚕农培育蚕种160余张,单张蚕种成活率高达80%以上。在此过程中,县农技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朱立炎作为农业种植产业人才兴村服务队的成员在养蚕忙季,每周都会到村进行技术指导。
1984年出生的姜华退伍后,选择回到平利县城关镇沙河村创业。如今,300亩山茶、500亩油茶承载着他的农场梦。除了茶园,姜华还在林地里放置了100余个蜂箱,发展中蜂养殖。沙河村林地多平地少,一直有养蜂的传统。返乡这些年,姜华在林业产业人才兴村服务队成员、县林业局技术干部刘颖的指导下,一步步提高了养蜂技术。“百花蜜每公斤能卖到200多元,我现在还开了网店,通过网络平台销售蜂蜜。”姜华说,为了更好地开拓销路,他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不断提高沙河村蜂蜜的知名度。此外,他还打算将蜂蜜和茶搭配,开发健康时尚的茶饮。
“人才兴村服务队积极发挥优势,引导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向乡村集聚,创新发展集体经济收益分享模式,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多渠道激发农村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助推农村实现生活富裕。”作为农业种植产业人才兴村服务队的队长金德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