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苏 通讯员 陈霞
夏秋之交的平利县西河镇,远山如黛、绿水流淌,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在西河田园景区,清莲学堂的飞檐下,85岁的韩海燕白发如雪,身形挺拔如崖畔古松。他掌心轻抚书卷,声若洪钟:“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余音未落,数十孩童的清越诵读已破空而起,惊得荷塘畔的飞鸟振翅高飞。黄河流域的浑厚文脉,正与汉水之滨的清越书声在此交融。
韩海燕(右四)在西河镇磨沟村的古树下给孩子们传授国学知识
这位从陕北佳县石窑洞走出的传灯者,身后是二十四载燕翼堂义塾的星火长明。1940年生于葭州的他,十二岁随祖父在店头村务农时,恰逢政府上门劝学,命运由此转折。从乌镇中学的甲等助学金,到西安艺术师范的深造,他在自述中常言:“我的读书路,是国家用米粮铺成的。”1962 年毕业返乡,带着画笔与钢笔,韩海燕辗转于电影队、文化馆、文艺创作研究室。数十载公职生涯里,他未曾料到退休那日翻阅族谱时竟冷汗涔涔,先祖韩应琦题写的“天开图画”仍在红石峡生辉,修撰《葭州乡贤传》的韩垠手泽犹存,而自己竟读不懂半页文言。
“书香门第出‘文盲’”的刺痛灼烧着他。韩海燕借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花甲之年重做蒙童,手抄十册明代郑退庵《四书补注备要》,墨迹浸透四季长夜。他写下的自嘲诗“六十一年老蠹鱼,自幼无缘读古书。岁暮方知经典好,伴孙羞唱人之初。”饱含着一位老者对中华文脉的崇敬。霞光落幕的无数个暑往寒来,韩海燕给孙子教读《三字经》的灯火,渐成燎原之势,邻里孩童慕名而来、闻声而动,2001年,韩海燕创办的“燕翼堂义塾”正式在佳县挂牌。春秋流转间,数千余名学子在此开蒙,他踏遍三十余城义讲,身后绽放许多个民间读书会。那幅“义培桃李芳邻里,勤诵诗书范子孙”的对联,化作“此身愿化劝学鸟”的壮怀,让他退休后的人生变得熠熠生辉。2017年,中华书局将“卓越贡献人物”奖杯递到韩海燕的手中时,老人掌心还沾着义塾的墨色。
8月8日晨光初绽时分,韩海燕一身红衣,步履铿锵地走进西河镇清莲学堂。雕花木窗外莲叶田田、荷香四溢,室内的留守儿童眼眸清亮、满怀期许。此行,他应平利县委宣传部与西河镇政府之邀,携着“燕翼堂”的星火而来,旨在为秦岭腹地的留守儿童擘画清莲学堂、古树学堂与女娲学堂。未启程时,自编的国学启蒙读本已如雁南飞,先行寄达数十册。他展开《孝经·开宗明义章》时,袖口磨出的丝线在光线下微微颤动,似是传灯岁月的年轮留下的印痕。
课间休息时,一年级女孩柯贤滢用稚嫩的童音说道:“韩爷爷教我们读《大学》啦!声音像唱歌一样好听,虽然有些字不认识,但我知道《大学》就是学做大事、做好人。我要记住爷爷教的道理,当个聪明宝宝!”
五年级的刘齐彬则郑重展示笔记本,红笔圈出的“修身齐家”四字力透纸背,“以前觉得古人说话像天书,今天才懂‘治国平天下’要从管好自己开始。今天听了韩爷爷讲《大学》,特别有意思,我学到了古人说话做事很有礼貌和智慧。韩爷爷那么大年纪还坚持来到这里教我们知识,让我很感动。我以后也要多读经典,做个懂道理的好学生!”男孩望向磨沟村古树方向,目光坚定地说:“韩爷爷说那棵树活过三十代人,树下的学问更要代代传。”
午后烈日当空,磨沟村千年栓皮栎撑开二十丈华盖。数人合抱的树干上,岁月刻出青铜器纹饰般的沟壑。村民陈世荣抚过粗粝的树皮,指向树荫里摆放整齐的竹凳,“往年树上缠满红绸,鞭炮炸得老树发抖。现在好了,镇里把这里变成讲古论今的室外学堂。”
此刻韩海燕正立于虬根之上,声震林樾,“《孟子》云‘源泉混混,不舍昼夜’,此树活过十多个世纪,只因根须深扎大地!”他特意选取《论语》“里仁为美”章节,结合村民共建文化广场的故事讲解。当孩子们用方言齐诵“有朋自远方来”,黄河岸边的官话与汉水畔的乡音奇妙交融。五日间,清莲学堂晨诵清越,古树学堂暮课浑厚,女娲学堂书声琅琅,当地孩童浸润于斯。教学伊始,孩子们面对典籍或显茫然,但韩老深知其法至简,稍加点拨,清朗书声便如溪流漫过山石般自然流淌。
树下阴凉处,镇党委书记刘以松凝视着专注的孩童,向记者介绍道:“这棵古树是我们开展‘文共体’建设的新载体。去年拆除树上红绸时,有老人极力反对。我们请来林业专家科普,在树下宣讲文明新风、国家政策,现在村民都晓得,文化滋养比香火供奉更能让古树长青。”刘以松与镇长钱飞每每亲临各学堂,端坐孩童间,凝神听讲,执卷跟读。课后,他们常感慨收获远超预期,“这次的学习并不单单是孩子们需要,我们干部群众都应该共同深入研习!”眼见书籍不敷分发,韩海燕在返程后又再寄百册启蒙读本,并附二十册《燕翼学子作文选》以作示范。
这场跨越八百里的文化奔赴,深植于西河镇对精神原乡的深耕。面对全镇留守儿童暑期教育真空,镇政府没有选择简单课业辅导,而是以“请进来一棵文化大树”的气魄,特邀荣获国家级读书人物称号和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殊荣的韩海燕,让文化的种子在这里遍地生花。夜晚,乡村的蝉鸣蛙声此起彼伏,韩海燕的布鞋沾满荷塘小径的泥土。离镇前夜,他一再叮嘱镇上的干部,“要好好教育娃娃们,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孩子们学好了,学透了,终身都会受益……”他更欣慰于此行深意,“自编的教材与作文选,如同信使,已悄然织就一条纽带,将陕北高原的薪火与陕南秦巴的清韵紧密相连。自此,两地可在‘学而时习之’的坦途上偕行共进。”
古树华盖如云,一片浓绿下,镇党委书记刘以松接过孩童递来的《大学》,感慨良多:“乡亲们,我们把道德模范的奉献故事变成年轮里的新纹,让‘田秀才’用苞谷地里的语言解说惠民政策,请韩老这样的传灯人带着黄河书香来浇灌。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文化已经长在我们纳凉的石凳上,响在娃娃们的读书声里,化进调解纠纷的乡谚中。我们政府所做的,就是让老树新枝都挂满文明果实,让每个归乡游子都能听见泥土深处的文脉心跳。”
8月12日,韩海燕踏上归程。离别的车辆驶过磨沟村口,但见古树下人影攒动,孩童们温习“大学之道”的声音在云端响起。清莲学堂的课桌上,干涸的墨迹在朝阳下依稀泛着光泽。
末夏的西河镇,一位老人以对文化的虔诚之心点燃的火种,在秦岭腹地燃成不灭的辉光。佳县的晨读声穿透黄土高原时,千里外的古树下,回荡着同样的韵律。这是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强劲脉搏,是跨越山河的精神共振,更是中华大地对“为往圣继绝学”的庄严应答。西河镇更以实践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无数平凡人接力的长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