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传水
冬日暖阳下,石泉汉江波光粼粼,蓝天碧水与群山倒影相映生辉,朱鹮与白鹭翩翩起舞,慕名而来的游客齐聚后柳码头,他们不停地拍照打卡,欲把水乡轻柔之美尽收囊中。穿梭在后柳三峡之间的游轮上,游客们惬意地感受着诗与远方。船舱里荡气回肠的“石泉号子”,尽显秦巴汉子的粗犷豪迈,此时的游客们仿佛置若一幅幅人文与生态共舞的美丽画卷。清风拂柳,浣女洗纱,小桥流水,渔歌互答……秀丽的汉江水就像一曲曲醉人的歌,让人久久不愿醒来。这是石泉县保护汉江水生态、发展水经济的真实写照。
去年以来,石泉县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在实现“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同时,充分挖掘水资源价值潜力,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率先在全省推行“河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四长治河机制,深入开展“水环境问题大排查、水环境风险大整治、监测站点管护大提升”三大行动,统筹推动“生活污染源、工矿企业污染源、两场(厂)污染防治设施、河道四乱、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企业污染、工程建设领域污染”七大专项整治,大力实施农村户厕改造、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三大工程,累计改造卫生厕所4740户,建成公厕161座、污水处理场12个、污水处理站36座和区域性垃圾处理场4个,实现城乡污水处理全覆盖、垃圾处理一体化。对县内4个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站点制定了具体管理措施,汉江水质始终保持国家Ⅱ类标准。为确保汉江水源地的绝对安全,该县建立了一支由公安、交通和属地镇政府组成的检查护送队伍,对所有过境的危化品运输车辆实行常态化引领护送,形成闭环管理,确保所有危化品运输车辆平安通过。
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立足生态、富硒、绿色资源禀赋,坚持“稳一强二活三、接二连三促一、多业融合发展”思路,聚力壮大以富硒预制菜首位产业为引领、生态旅游主导产业为带动、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绿色产业体系。围绕建设“全国富硒食品产业强县、西北预制菜之乡”发展定位,发展订单种植养殖基地8万亩,培育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37个、农业龙头企业22家、产业化联合体8个、家庭农场5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2个,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47个,研发生产优质农副产品361个。围绕打造百亿级富硒食品产业集群,高标准建成富硒食品产业园,深鲨菜字头、柏盛魔芋、正兴黄花菜等17户富硒食品龙头企业先后入园,自嗨餐饮料理西北基地、年产7000万袋速冻料理包、富硒魔芋纯化粉生产线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创新开发蔬菜料理包、桑蚕、黄花菜、魔芋等四大富硒系列食品,“自嗨锅”“石泉蚕丝”“石泉黄花菜”等名优特色产品叫响全国,产品畅销国内外
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人文内涵,确定了“南靠前,水为先”的旅游发展战略,先后建成了4A级景区5个,3A景区5个,旅游示范镇村16个,成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深挖历史传说、人文典故、民俗文化、非遗传承,积极打造鬼谷子文化、金蚕文化、汉水文化“三张名片”,每年常态化开展云雾山之春、汉江之夏、水乡之秋、冬季“庖汤会”四季文旅活动,每月开展“跟着节气去旅行”民俗文化展演,每周开展“秦巴水乡·石泉十美”大型情景歌舞剧演出,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文旅、农旅、工旅、学旅等“一业主导、多业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开发的明清古街、后柳水乡、燕翔洞、中巴大峡谷、朱鹮小村、明星桑海游客如织,2024年接待游客645.9万人次、游客总花费39.07亿元,同比增长7.75%、8.24%。
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石泉县实现了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全县经济增速始终位于全市第一方阵,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中国天然氧吧等荣誉称号,石泉县创新河湖管护机制打造生态美丽河湖经验入选2022年全国河湖长制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