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许兵 王琪 王莹蕊
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积极探索政治引领、法治托底、德治聚魂、自治凝力、智治提能的“五治融合”治理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村域治理新格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和谐善治乡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陕西省基层党组织标准化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并入选第三批全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五爱村有一条水渠,由于年久失修,多处垮塌堵塞,农业灌溉难问题日益凸显。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在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建议后,向上争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资金30万元,村民积极出工出力,维修灌溉渠。目前,主堰渠已经维修完成,两条分堰渠也即将竣工,4月底就能引水进行春灌。“这堰渠修好了,春季栽秧灌溉也方便了,真是给我们群众办了件大好事。”村民李相翠高兴地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五爱村务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抓实“旗帜领航”“三联共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三大行动,开展党员分类管理,用好积分、承诺、评议三项机制,聚力打造“一强五好”一类党组织。同时,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和主导作用,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民服务实践,实行党员分片包干、每月分组到户,开展理论政策宣讲、产业发展动员、矛盾摸排化解等,延伸治理触角,把村民的思想和行动都凝聚到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上来。“我们积极发挥村级组织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优势,引导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实现共商、共议、共建、共治、共享。”五爱村党支部书记唐继明说。
陈泽斌是五爱村村民,去年他在包工头组织下,为同村一户人家修建房屋。主人家出于安全考虑,专门出钱,明确要求包工头为参与施工的工人购买保险,以保障施工期间工人的人身安全。然而,包工头并没有为工人购买保险。在施工过程中,陈泽斌因所使用的木梯子突然断裂,从高处摔落致伤,抢救和后续治疗费用让一家人陷入困境。村两委积极调解协商,并为陈泽斌申请司法援助,帮助陈泽斌获得了相应的赔偿金。这件事的圆满解决是五爱村以“法治”为本、托底乡村治理的缩影。
近年来,五爱村通过打造集法律援助、综治信访、法治宣传、矛盾调解、心理咨询、平安超市、智慧警务于一体的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组建“义警工作站”,设置“无忧调解超市”,深化办好书记民情“三本账”,落实矛盾源头治理多元化解机制,积极排查化解群众矛盾纠纷。2024年,排查出的19件矛盾纠纷全部得到化解,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62%。同时,常态化开展法治科普、防电信诈骗等宣传活动30余次,推动平安建设深入人心,群众学法懂法用法守法蔚然成风。“我们坚持把群众路线与法治方式结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推进村域治理,有效防范各类矛盾治安案件发生,维护了群众的合法利益和村域和谐稳定。”唐继明说。
五爱村探索推行“五治融合”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了村域社会治理效能。在村党支部的组织带领下,全村培育产业大户、致富能手等乡土人才48名,引进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3家、农业产业园区1个、能人大户20户、家庭农场4户,就近解决村民就业200人以上,202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9963元。唐继明表示,他们将锚定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传承发扬爱党、爱国、爱民、爱家、爱业的“五爱”精神品质,努力实现村域治理难题在“五治”中破解、和谐社会在“五治”中构建、乡风文明在“五治”中塑造、群众安全感在“五治”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