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超 孟少猛
7月22日清晨,薄雾未散,石泉县两河镇高原村陡峭的山路上,柴刀劈草的“唰唰”声格外清晰。现任村支书何光全与上任老支书全格荣挥刀开路,“00后”后备力量王潇炜紧随其后。
海拔1200米的猪苓基地是他们的目的地,也是“传帮带”的生动课堂。何光全和全格荣熟练地拨开落叶,查看喜阴湿的猪苓菌种长势,将多年积累的管护门道倾囊相授。面对王潇炜“拖后腿”的愧疚,全格荣笑着宽慰:“我们当年也是这样摸索过来的。现在不带你们年轻人认路,以后谁还熟悉这片山?”
这样的场景,正是两河镇“传帮带”机制的鲜活体现。面对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力量不足的挑战,镇党委着力加强村干部后备力量培养,创新推行“1+1+N”结对模式——为1名后备力量配备1名支部书记作为导师,通过共同完成N项具体任务(如共耕一块地、共解一桩难事、共扛一项重担),让年轻人在一线实践中历练成长。
“产业是大家的,路要一起走。山再难爬,也得有人带头!”两河镇党委书记成华的话语铿锵有力,道出了“带”的深远意义。这条振兴之路,浸润着前人的汗水与担当。
上山途中,王潇炜看到了老支书们当年发展猪苓产业时临时歇脚的旧土房,切身感受到了他们在40多度陡坡上“无路开路”的艰辛——柴刀劈开荆棘,汗水湿透衣背,布满老茧的双手为后来者拨开前路。爬过六七里陡坡,他更深刻体会到:这种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将集体事业视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正是“传帮带”为年轻一代带来的宝贵财富。
“传帮带”的课堂不仅在山林,更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田间地头。镇党委将实践作为最好的教材,让年轻干部在实干中摔打磨砺。
在迎河村,村级后备力量李诗源主动化身“代办员”,为不会网购的蚕农代购切桑机,并送货上门,耐心讲解安装和使用注意事项,切实解决了蚕农的生产难题。新春村的刘莎莎则紧随村党支部书记包月才,深入农户家中,调解因烤烟大户打农药误伤邻户桑蚕引发的矛盾纠纷。老干部们面对面传授纠纷调解艺术、手把手讲解产业经营之道,年轻人则紧跟其后,边学边干,在直面问题、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具体事务中迅速成长,逐渐成为村民信赖的“贴心人”。近三年来,已有7名像李诗源、刘莎莎这样的村级后备力量,通过“传帮带”的实战淬炼,走上村干部岗位。
为持续激发人才振兴新活力,两河镇党委正计划进一步扩大“导师库”,吸纳离任村干部、种植能手、乡贤等多元力量,确保年轻人既能接稳担子,更能闯出新路。
炎炎烈日下,下山归来的队伍在山脊拉出长长的剪影。一条由责任、经验与希望铺就的乡村振兴之路,正从他们的脚下,向着充满生机的未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