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许兵 孟少猛
7月25日晚,石泉大剧院灯火璀璨,一场名为“鎏金铜蚕·声动石泉”的主题文旅活动在此拉开帷幕。作为石泉县第六届鎏金铜蚕系列文旅活动的高潮篇章,这场融合了历史溯源、文化传承与创新展望的盛宴,不仅让沉睡千年的“鎏金铜蚕”在新时代发出响亮回声,更以沉浸式体验、跨界交流与多元传播,奏响了一曲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产业共生的丝路新韵。
“当鎏金铜蚕的故事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讲述以来,石泉县出土的这枚汉代文物便已超越了历史标本的意义,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文化使者。”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朱铭在致辞中说道。1984 年,这枚造型逼真、工艺精湛的鎏金铜蚕在石泉县池河镇出土,不仅见证了汉代丝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华,更揭开了石泉县作为蚕桑文明重要发祥地的神秘面纱。
县上领导在活动中介绍,自2019年首届鎏金铜蚕文化国际研讨会举办以来,石泉已逐步构建起以鎏金铜蚕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从金蚕小镇、鎏金铜蚕博物馆的建成,到“醉美桑海”AAA级景区的创建;从桑蚕茧、蚕丝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到被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收录,“一枚金蚕”正带动“一条产业链”的崛起。如今,石泉县蚕桑产业已从传统种养升级为集种植、加工、文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色产业。
活动现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杜海斌以“石泉历史‘十全’”为题,从历史沿革、物产交通、遗址遗迹等十个维度,系统解读了石泉与丝绸之路的深厚渊源。“从子午古道的车辙到汉江码头的船帆,从汉代铁铧的农耕印记到鎏金铜蚕的丝路见证,石泉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文明交流的密码。”精彩的分享让在场观众深刻理解到,石泉县不仅是鎏金铜蚕的出土地,更是丝路文明的重要节点。
当晚的文艺演出以“溯源·传承·展望”为脉络,用艺术语言编织出一幅跨越千年的丝路长卷。第一篇章“溯源·丝路上的文明印记”中,开场舞蹈《采桑》以灵动舞姿再现了汉代蚕农劳作的场景;随后的阮重奏《丝路驼铃》则用悠扬旋律勾勒出商队穿越沙漠的壮阔图景,让观众仿佛听见千年古道上的驼铃声声。
第二篇章“传承·石泉大地上的文化活力”里,石泉民歌联唱用质朴的乡音传递着蚕桑文化在民间的活态延续;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家带来的琵琶与中阮合奏《敕勒歌》,展现了年轻一代对文化创新的探索。国家特级导游刘国杨分享了他从最初对鎏金铜蚕发现故事的好奇,到实地探访出土者家属、用收获千万级播放量传播金蚕故事的经历,成为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注脚。
第三篇章“展望·新时代里的蚕桑新篇”中,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化创意部主任廉钰推介的“丝路辉煌”系列文创产品让人眼前一亮。现场举行的“石泉十美传音官”聘任仪式,更是邀请文化博主、艺术家与青年学者加入传播队伍,让金蚕故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与此同时,石泉县城春潮广场北广场的蚕桑文化体验区同样热闹非凡。在这里,游客可亲手制作蚕丝扇、体验桑叶染工艺,或是品尝桑葚糕点、桑叶茶等特色美食。展销区里,从蚕丝被、蚕茧手作到富硒农产品,琳琅满目地展现着“蚕桑+”的产业活力。“既能动手做,又能亲口尝,这样的文化太接地气了!”来自西安的游客李女士拿着刚完成的蚕茧挂件,在打卡点拍照留念。
“鎏金铜蚕·声动石泉”并非终点,而是石泉县文旅持续发力的缩影。自6月启幕以来,第六届鎏金铜蚕系列文旅活动已通过“创响石泉”“艺脉相连”“声动石泉”三大板块,开展了钢琴音乐会、意见建议征集、校园推荐官创想营等7场活动,吸引10万余人次参与。8月开展的“丝路文化交流周”,将邀请古丝路重要节点青海省门源县的文化团带来非遗展演,两地将签订文旅合作协议,推动丝路文化跨区域联动;西安音乐学院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的落地,也将为石泉培育更多本土文艺人才,让“音乐之城”的名片更加鲜亮。
夜幕下的石泉,汉江波光与舞台灯光交相辉映。当《鎏金铜蚕》的旋律响起,演员们身着融入蚕纹、桑叶元素的服饰翩翩起舞,仿佛千年金蚕在新时代的舞台上重生。鎏金铜蚕系列文旅活动,不仅让游客读懂了“石泉十美”的文化密码,更让人们看到一枚金蚕如何串联起历史与当下,一条丝路如何贯通起传承与创新。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石泉县正以金蚕为笔、以山水为卷,书写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丝路文明的光芒照亮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