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垚/文 杨勇/图
作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省级旅游特色名镇,近年来石泉县池河镇充分利用“鎏金铜蚕”这一独特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金蚕文化内涵,系统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在品牌塑造、设施建设、业态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金蚕之乡展览馆
聚焦品牌赋能,提升对外形象。明确品牌定位,精准定位“鎏金铜蚕·丝路之源”文化品牌,依托金蚕小镇建设,通过“组织有专班、活动有阵地、服务有队伍、工作有计划、经费有保障”的机制,深度挖掘金蚕文化内涵,提炼形成“爱党爱国、敬业奉献、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价值体系,推动文化赋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与对外开放,持续提升“金蚕之乡·魅力池河”的品牌辨识度与影响力。开展多元宣传,举办鎏金铜蚕文化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提升品牌学术影响力。持续开展春季民俗展演、夏季桑葚采摘、秋季农民丰收节、冬季非遗展演“四季”文旅活动,以特色活动聚人气、传口碑。面向全球发起主题歌曲征集,精选《蚕织天下》《鎏金铜蚕》等10首优秀作品,出版“丝路之源 十美石泉”主题歌曲专辑,通过音乐艺术的感染力,进一步扩大“鎏金铜蚕 丝路之源”的品牌影响力。在“魅力池河”微信公众号开辟“名家话池河”专栏,邀请贾平凹、李春平、李焕龙等知名作家采风撰文,以文学力量提升品牌文化厚度。开发文创产品,组建鎏金铜蚕文创产业联盟,开发毛绒玩具、丝绸织锦、文创首饰等五大类80款产品,其中“池河金蚕谭氏六宝”成为核心文创产品代表;结合蚕桑产业特色,延伸开发桑叶茶、桑葚果酒、蚕沙枕头等衍生商品,构建“核心IP+地方特产”的产品体系,让“鎏金铜蚕”IP实现“可观其形、可感其韵、可购其物”的立体呈现。
金蚕影像
完善文旅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建强文化阵地,以“国家特级文化站”建设标准为引领,打造“一核多元”文化阵地体系。“一核”即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整合影剧院、图书馆、文体器材室、群众大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功能;“多元”即全面升级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百姓舞台,形成“镇中心、村活动室、文化广场”三级服务网络,实现“15分钟文化圈”全域覆盖。打造文旅景区,规划建设“鎏金铜蚕文化溯源区、最美桑海农旅体验区、蚕桑科技产业区、丝路风情温泉康养区”四大功能板块。建成明星村、五爱村2个农旅融合示范村,打造醉美桑海3A级景区,依托万亩桑海景观,配套玻璃滑道、空中漂流等游乐项目,设置“蚕桑文化研学教室”,不断丰富“观光+体验+研学”旅游业态。优化配套设施,完善景区内桑栖旅游环线、生态停车场、标识牌、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提升游客游览便利性。加强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建设,开发推广蚕桑特色美食,培育精品住宿业态,同步引入篝火夜市、乡村酒吧等休闲项目,构建“吃、住、行、游、娱”全要素服务体系,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双营村共享蚕室,村民们正忙着采收夏蚕茧。
创新业态活动,增强体验质感。做优主题活动,以“鎏金铜蚕”文化为内核,串联“四季”特色文旅活动。春季民俗展演集中展示地方传统艺术,夏季桑葚采摘让游客深度参与农事劳作,秋季农民丰收节营造全域欢庆氛围,冬季非遗展演推动民间技艺活态传承,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的文旅场景。开发研学项目,充分利用蚕桑产业和镇内展览馆、体验馆等资源,开发以鎏金铜蚕文化为核心的研学游、体验游、团建游项目。在金蚕之乡展览馆,通过“实物+文献+科技”的多元展示方式,让游客深入了解鎏金铜蚕前世今生及池河流域兴桑养蚕发展历程;在明星村等区域,设置桑园养鸡、桑园套种等农业体验环节,配套研学宾馆,成为亲子研学、企业团建的热门目的地。培育文艺队伍,着力打造“专职队伍为基、志愿力量为翼、乡土人才为魂”的文化服务队伍。整合配备文化专干20人、派驻“三员”46人,招募志愿者144名。深入挖掘非遗传承人、退休教师、文艺骨干等本土文化能人,按“一村一品”模式组建顺风腰鼓、新棉大鼓、社区高跷等21支特色文艺队伍,编排《火狮闹春》《蚕乡春韵》等30余个金蚕文化主题精品节目,为文旅活动注入源源不断的本土文化活力。
桑蚕文化研学教室
深化三产融合,拓展发展空间。推动“文旅+农业”深度融合,依托池河镇扎实的蚕桑产业基础,整镇推进数智赋能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试点工作,探索推广小蚕共育智能化、大蚕饲养轻简化、上蔟采茧自动化、蚕茧收购电子化、分段养蚕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推动蚕桑产业优化升级。同步开发“桑园观光+养蚕体验+农产品采摘”旅游项目,让游客在参观蚕桑基地、参与桑叶采摘、喂养蚕宝宝等活动中,实现农业生产与旅游消费的双向互动。探索“文旅+工业”创新路径,筹建3280平方米的智能化养蚕室1处、布局9处小蚕共育点、设立1处蚕茧收烘车间,并着力开展桑园水肥一体化自控改造工程,引入“四情”智能监测设施,借助无人机进行高效飞防,全方位提升养蚕效率与质量。开发蚕桑制品加工体验项目,游客可参观丝绸制作过程,亲手制作丝绸手帕等,感受传统工业魅力。促进“文旅+服务业”多元联动,全力打造蚕桑研学基地,建成1800平方米蚕桑工坊,整合蚕文化馆、研学教室、手工作坊等功能,形成研学服务核心载体。培育“桑栖云村”“明星山庄”等特色民宿,推出“富硒蚕桑宴”等主题餐饮,建设文创产品展销中心,配套常态化文化演出舞台,构建“研学+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的服务业态集群,推动文旅价值向产业价值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