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启铖
行走在初秋的迎丰镇,通村达户的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的房前屋后井然有序。今年以来,迎丰镇以“拆违建、清四乱、除残垣、建家园”为主题,打响了一场人居环境整治的攻坚战,通过机制创新、实干引领和长效管护,让辖区面貌实现了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深刻蜕变。
织密责任网,镇村组三级联动破难题
面对环境整治“整治一阵风,过后就放松”的难题,迎丰镇首先在机制上寻求突破,构建了“镇领导包片、镇村干部包组、网格员包户”的三级责任体系。镇党政主要领导深入一线,逐村分析、逐节点研判,根据村情实际精准划定示范节点和提升区域,为整治工作明确了方向和标准。

在这一体系下,力量得以高效整合。全镇范围内建立了常态化整治机制,制定并推行《迎丰居民环境公约十二条》,将环境维护的责任明确到每一户、每一位村民,实现了环境监管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同时整合项目资源,全域整治提升,实施人居环境项目4个,投入资金130余万元。
一线显担当,党员干部争做“排头兵”
机制搭建起来后,关键在落实。在这场环境整治战中,迎丰镇的镇村干部没有坐在办公室指挥,而是全部下沉到一线,拿起扫帚和铁锹,从“指挥员”变身“战斗员”。“周五集中整治日” 成为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到这一天,由镇机关干部、村“两委”成员、党员群众、公益性岗位人员组成的队伍,便会活跃在集镇入口、主干道沿线、河道沟渠等重点区域,集中清理卫生死角。据统计,行动开展以来,累计清理各类垃圾、废旧野广告数百处,拆除乱搭乱建10余处,整治沟渠5公里多,成效显著。

干部的实干精神是最好的动员令。在香炉沟村,村干部和党员率先从清理自家庭院做起,带头落实“门前四包”责任。他们的行动,村民们都看在眼里。“现在一到周五,大家都自发地收拾起自家和门前的卫生,村里比原来干净多了。”一位村民感慨道。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群众参与的热情被彻底点燃。

深耕长效美,多元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环境整治绝非一劳永逸,迎丰镇深谙此理。为避免问题回潮,镇里着力构建一套融合了激励与约束的长效管护机制。“巡查+评比+激励” 是其中一大亮点。在弓箭沟村,村里通过“周清扫、月巡查、季评分”,定期评选示范户,并给予“流动红旗”和积分奖励,村民可凭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一机制有效激发了村民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让维护环境卫生成为了一种习惯和风尚。

此外,迎丰镇还积极推动“微改造”和“示范引领”。在三官庙村、弓箭沟村累计动员30余户农户对自家庭院实施美化,村集体也组织实施微小治理工程,让曾经的卫生死角变成村里的“微景观”。同时,全镇打造多个示范节点、院落等,通过标杆引领、以点带面,推动全域人居环境整体提升。
从主干道到背街小巷,从公共区域到农家院落,迎丰镇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环境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在变。通过镇村干部的扎实工作和制度化的长效管护,一个更加整洁、优美、宜居的迎丰镇正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