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罗伟 通讯员 蔡建平
汉水滔滔,巴山巍巍。陕鄂渝三省交界的咽喉之地,一座千年古镇以昂扬之姿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青砖黛瓦间,荷香浸润处,旬阳市蜀河镇以“千年古镇、诗意蜀河”为发展蓝图,将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用创新思维破解振兴难题,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产镇共荣的乡村振兴新路径。2024年,全镇接待游客突破1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22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益稳步增长,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的鲜明旗帜在这座承载厚重文化基因、舒展农旅发展脉络、展现现代发展理念的古镇挺立飘扬,成为振兴路上生动的立体画卷。
蜀河古镇地标性建筑—黄州会馆
精雕细琢塑形魂,和美乡村焕新颜
晨曦初露,三官社区的300余亩荷塘泛起粼粼波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诗意扑面而来。藕田深处,村民老李将一尾尾鲤鱼投入水中。“以前这河滩地种啥都涝,如今改造成藕田养鱼,一亩地能挣三份钱。”迎着春日暖阳,他黝黑的脸上绽开笑意。站在观光栈道上远眺,85亩藕田如碧玉镶嵌大地,50亩鱼塘倒映着天光云影,17座果蔬大棚在阳光下折射出晶莹的光泽。大棚内,红艳艳的草莓缀满田垄,空气中浮动着清甜的果香。三官社区党支部书记郑成立弯腰摘下一颗草莓:“这可不是普通草莓,是我们的‘致富金果’,价格好的时候,一颗就能卖好几块钱。”
自2021年被旬阳市评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后,三官社区抢抓机遇,将零散土地整合流转,引入现代农业理念。推土机轰鸣声中,河滩荒地变身标准化藕田,撂荒坡地架起智能温室大棚。通过“稻油轮作+特色种养”模式,社区发展蟠桃园50亩、藕田养鱼50亩、葡萄园10亩、蔬菜大棚350亩。如今,百余名村民变身“产业工人”,居民何道雪在大棚里边除草边算账:“土地流转金加上务工工资,去年全家增收2万多元,今年还打算开个农家乐,把日子越过越兴旺。”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古镇核心区,黛瓦飞檐下,236户仿古改造的民居错落有致,109户临街商房拆迁后腾出的空间里,紫藤花攀着木格窗棂绽放。转角处的非遗工坊里,省级非遗“烧狮子”传承人张正海正带着年轻人扎制狮头。作为蜀河社区党支部书记,他既是古镇焕新的“设计师”,又是文化传承的“守艺人”:“我们给每栋老宅建档立卡,修旧如旧时连砖缝里的青苔都要保留。”游客陈女士举着手机惊叹:“刚在‘最美巷道’拍完照,转角就遇到志愿者指路,连公共厕所都古色古香。”
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检查2024年“寻找美丽中华”全国旅游城市定向系列赛(旬阳蜀河站)赛事情况
镇党委书记黄涛来到三官现代农业园区,手抚碧绿的菜苗,目光掠过连片的荷塘、果林,言语间满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随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两区两带”的壮阔图景徐徐展开。古镇景区里,修复一新的城南书院翰墨飘香,电报局陈列馆讲述着百年商埠传奇;宜居新区内,幼儿园、卫生院的白墙黛瓦掩映在绿荫中;蜀河沿线新农村示范带上,特色民居与油菜花海相映成趣;汉江沿线特色林果带间,软籽石榴叶片油绿,蜂箱在田野间星罗棋布。
“我们累计投入7.3亿元实施整体提升,就是要让每个村庄都成为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跟得上时代的幸福家园。”黄涛的话语里透着坚定。在“古镇景区+宜居新区+新农村示范带+特色林果带”的四区联动下,全镇形成“粮油蔬菜强基、观光荷塘引流、林果采摘添趣、民宿垂钓留客”的立体格局。
蜀河火狮子文创吉祥物——红红、火火
夜晚的蜀河古镇别有一番韵味。红灯笼串成闪烁的宝石,民居内的二胡声悠扬响起,露营基地飘来吉他声。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映照着古镇的新生,也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农旅融合闯新路,千年文脉活水来
春赏千亩油菜金浪,夏观百亩荷塘月色,秋采林果十里飘香,冬品八大件饕餮盛宴。蜀河镇深谙“无农不稳、无旅不富”的发展真谛。在古镇农特产品展销街,胡家粉条作坊前总是排起长队。每年12月是粉条加工的黄金时节,这时候,也是胡家粉条负责人胡元刚最忙碌的时候,全家老小齐上阵,从早忙到晚,天不亮就得将做好的粉条挂在竹架上晾晒。“这可是用汉江水和的富硒红薯粉,每年冬天我们都要做几千公斤,去年做的存货都卖得差不多了,口感筋道弹牙,十分受消费者欢迎。”他笑了笑,指向装好的粉条,“去年有个湖北客户,专门开车过来买了25公斤。”凭借精湛的工艺、天然的品质,目前胡家粉条已发展形成集工坊、门店、工作室于一体的特色品牌,年销售额达到数十万元,带动红薯种植户、产业工人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古镇游+农业游”的“产业+”模式在蜀河镇亦是成效显著。春日的郅家湾村,千亩油菜花海翻涌金浪,无人机掠过云端,将“大地油画”的震撼画面传向五湖四海;夏夜的三官社区,露营基地亮起星星灯,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流萤;秋收时节的渡口村,软籽石榴压弯枝头,果农们背着箩筐采摘,硕大饱满的“红宝石”隔天便出现在城市居民的果盘中;隆冬的“裕庆和”老店,蒸汽氤氲的厨房里,68岁的杨正田将青花海碗在长案上一字排开,翘嘴白在秘制酱料里翻滚,魔芋豆腐在卤菜锅中咕嘟作响,引得远道而来的游客连连惊叹:“这哪是吃饭,分明是赏心悦目的艺术表演。”
“商队进古镇”节目巡演
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文旅公司讲解员刘芳的扩音器就没关过。“游客们既爱听‘小汉口’的商贸传奇,也爱看现代农业的科技魅力。”她指着满是浮雕的青砖介绍古码头的前世今生,游客们啧啧称奇,几个孩子已在街头巷尾追逐着寻找“宝藏”。而在古镇的戏台上,汉调二黄的悠长唱腔与抖音直播的轻快音乐奇妙交融,“火狮子”灵动跳跃的舞姿,让开直播的游客收获大量点赞,刷屏的小爱心亮起红红一片。
“过去总说‘捧着金饭碗要饭’,现在我们让老手艺成了新饭碗。”古镇“裕庆和”店面里,负责人李俊沏上一壶富硒茶,忍不住发出感叹。这位扎根故乡创业传承非遗的“领头雁”,将祖传的八大件宴席打造成亮眼名片。他开发的“古镇两日游”线路,将美食体验与民宿客栈、茶社书院有机结合,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
蜀河古镇“中国好乡音”K歌赛人气火热
这一幕幕鲜活的场景,恰似蜀河农旅融合交响曲中最灵动的音符。当镇党委书记黄涛的目光掠过古码头、温控草莓大棚和笑语喧哗的露营基地,自信的话语中道出发展的航向。“农旅融合的密码,就在于让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活共鸣共生。”此刻,千年蜀河的文脉如汉江水般静静流淌,而乡村振兴的浪花,正拍打出新时代最激越的节拍。
产业振兴强根基,发展动能更澎湃
芳菲四月,闾关村发展的连片稻田养蛙项目正在快速推进。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大户”模式,闾关村流转群众土地200余亩,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流转土地进行统一整理,租赁给致富能人发展稻田养蛙产业,既丰富了产业结构,又能够带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还能为群众带来土地流转和务工收益,走出了一条“社企户”联合发展的新路子。
而类似这样的创新机制正在全镇范围内如星火燎原般蔓延。黄场村与联通公司合作推进“数字乡村”项目,通过发展联通用户收益返现,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来收益5万元以上。蜀河社区将古镇的停车场、剧院等公共资源交由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每年可实现收益10万元以上。
蜀河古镇汉调二黄走秀展演
在镇党委、政府的产业布局里,工业园区的轰鸣声亦为这幅田园画卷注入了铿锵节拍。恒发石材的加工车间内,汉江岸的灰岩排成方形阵列,一辆辆卡车拉着切割好的石材奔赴各个项目工地;阳坤玩具厂的缝纫机阵列前,女工们动作麻利,手中的绒布在一张张巧手下慢慢有了玩偶的轮廓。“在家门口当‘产业工人’,挣得不比在外打工少,还能照顾家里,简直一举多得。”女工张晓燕说话间,一只毛绒小狗已制作完成。截至目前,全镇已形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轻工业为支撑、文旅产业为引领的立体产业体系,群众收入年年攀升、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蜀河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守正更要创新。近年来,该镇通过“古镇引流、农业夯基、工业补链、文化铸魂”的四维发力,蹚出了一条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成为全市名列前茅的标杆样板镇。汉江潮涌处,千年古镇续写着新的传奇;巴山月明时,乡村振兴的乐章愈发激昂。蜀河人用担当与智慧,在秦岭汉水间奏响了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进行曲。此刻的蜀河,既有“晨兴理荒秽”的勤勉,更有“谈笑凯歌还”的自信。当阳坤玩具厂的毛绒玩具漂洋过海,傅家湾的蜂蜜成为养生佳品……这座咏叹千年文化基因、高歌多元业态发展的古镇,正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走向“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