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潘文进
旬阳市双河镇水洞沟景区,曾因交通不便、宣传不足,导致“藏在深山人未识”。近年来,双河镇以文旅融合为引擎,激活乡村生态资源,让村民端稳“生态碗”、吃上“旅游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振兴路。
水洞沟景区
水洞沟景区,山涧沟壑纵横,原生态植被覆盖率超90%以上,有四季恒温溪流瀑布群、“天鹅抱蛋”“金蟾献瑞”等自然景观,与千年鸳鸯檀、古梯田、古村寨等人文遗址交相辉映。然而,过去因交通闭塞、配套设施不完善,这块“瑰宝地”鲜有人知。
2020年以来,双河镇党委、政府以市场化改革破题,号召在外创业能人陈守林等人回乡协助开发水洞沟。“要让资源变资产,首先得打通‘任督二脉’。”陈守林介绍说:“双河镇政府累计投入资金800余万元,治理景区河道6公里、铺设石板步道4.5公里、搭建石拱桥6座,新建多处公厕,并完善停车场、旅游标识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这一系列举措让“养在深闺”的水洞沟景区,蜕变为可进入、可游览、可消费的旅游目的地。
为留住游客,水洞沟景区还引入研学拓展基地、户外露营地、亲子游乐等项目,打造“昼赏山水、夜宿民宿”的全时段消费场景。陈守林返乡后把自家院落改建成“水洞人家”民宿,去年营收超50万元,带动6名村民就近就业,以“返乡创业样本”吸引社会资本回流。
双河镇以景区为核心,构建“旅游+农业+业态创新”产业生态圈,引导村民发展水果玉米、高山土豆、土鸡、林下养猪等特色种养殖业,依托“景区直供+农家乐消化”模式实现农副产品就地转化。
据马家村种植户老张介绍,去年他种植的两亩水果玉米,因高山气温低、生长周期长,口感优于别处,在景区内几天就被游客抢购一空。尝到甜头的他,今年计划再扩大种植规模。养殖户李大姐算了笔“增收账”,去年她向景区农家乐供应土鸡300余只,每斤售价比市场价高2元,增收近万元。像老张、李大姐这样居家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的农户,在双河镇还有很多。
为盘活沉睡的旅游资源,双河镇同时还整合镇内水洞沟、杨家台子、梁家大院、游龙驿栈等文旅资源,构建“一核多节点”旅游矩阵。通过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形式精准营销,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00万元,带动全镇300余户村民参与旅游服务。“核心景区辐射+节点资源联动”模式既避免同质化竞争,又通过流量共享,降低营销成本,实现区域旅游规模效应。
“这不仅是吃‘旅游饭’,更是端‘生态碗’。”镇党委书记谢自豪表示,双河镇将深挖非遗与农耕文化,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动“观光游”向“度假游”转型以提升旅游附加值,并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自然资本转化为可持续的民生福祉。
从“藏在深山”到“宾客盈门”,双河镇的实践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逻辑。随着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乡村旅游成为民生幸福产业,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