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雅芹 汪兴龙
在秦岭腹地的旬阳市,一条名为“教育共同体”的纽带,正将旬阳市第二初级中学与棕溪初中、关口初中、晓秦九年制学校紧紧相连。四校以“共商共管共进”为核心理念,在管理协同、师资流动、资源共享、文化融合等领域大胆创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双向同频激活师资管理
走进棕溪初中的会议室,2025年3月的教共体首次联席会议记录清晰可见:四校校长共同审议通过《教共体建设实施方案》,划定“年度任务清单”,明确从发展规划到师资调配的全流程共商机制。
“过去各校‘各自为政’,如今大事小情都摆在‘共同体’的桌面上议。”核心校校长介绍,教共体建立“联席会议+责任清单”制度,每学期定期研究人财物统筹、质量监测等重大事项,配套出台《推进工作机制》等文件,让城乡学校从“松散联盟”蜕变为“紧密共同体”。
“在核心校跟岗的三个月,我学会了‘项目式学习’设计,现在能独立带学生做跨学科实践了!”成员校教师张孝蕊的成长,是教共体师资共育的缩影。
教共体推行“四维统筹”流动模式:按学科、年级、年龄、强弱优化配置,目前已有15名青年教师“入核跟岗”,3名新教师经历“首站淬炼”,3名体音美骨干“下乡走教”。2025年秋季起,每年10%以上的教师将参与双向交流,破解成员校音体美等学科师资“断档”难题。
自机制运行以来,四校联合制定教学计划4项,统筹调配设备资金20余万元,校际决策效率提升60%,管理“碎片化”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现在成员校教师的公开课获奖率提升了40%,城乡师资差距肉眼可见在缩小。
协同发展构建育人新生态
教共体建立“四校联评”机制,从办学成效到教师绩效,实行“一把尺子量到底”,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评优评先挂钩——表现优异的成员校主要负责人优先提拔到核心校交流任职,单位年度考核优秀比例提高5%。“现在大家都铆着劲干,因为知道‘干得好’真的有奔头!”一位成员校教师坦言。机制的“指挥棒”下,校际主动协作的案例增长了200%,“要我参与”变成了“我要创新”。
“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调研中成员校优秀率提升8%,核心校教师指导成员校教研成果获市级奖3项…”总结会上,一组组数据勾勒出教共体教师的成长轨迹。
“师德共修”筑牢根基,“特色共融”激活活力。200余名教师参与“德润安康”线上学习,让“立德树人”成为共同信仰。棕溪初中的女子篮球、晓秦九年制的红色教育、二中的排球足球传统相互取经,形成“一校一品”的文化矩阵。
在晓秦九年制学校的爱国教育展厅,教共体师生驻足聆听台胞捐建校史;棕溪初中的篮球场上,二中女排冠军队员与同学们分享“冠军是怎样炼成的”;世锦赛、亚青赛冠军徐星叶的赛艇精神讲座在四校巡回,点燃了孩子们“挑战自我”的梦想。家长们发现,孩子不仅成绩进步了,更有了自信与担当。
在破题中驶向教育均衡新征程
“同学们看屏幕,这是西安大兴初中的老师在示范‘函数图像绘制’……”在关口初中的“专递课堂”上,500余名学生通过数字化平台同步上课。教共体构建的“1中心+3终端”资源网,已累计上传800GB课件、微课,覆盖全学科教学。
4月,西安远东二中等校的名师团队送来12节示范课,从班级管理到分层教学,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核心校为成员校更新一体机15台、课桌凳300套,让乡村教室“旧貌换新颜”。
经过一系列积极探索,为如何进一步实现教育均衡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全面实施“五统一”(课程、计划、教研、检测、评价)教学管理,让城乡课堂真正实现“同教材、同进度、同质量”。启动“管理干部轮岗制”,成员校副校长赴核心校挂职锻炼。“银龄教师数字技能培训”,让青年教师一对一帮扶,让智慧课堂覆盖每一间教室。
旬水悠悠,见证着教育公平的坚实足印。从“输血”到“造血”,从“硬件均衡”到“内涵共生”,旬阳第二初中教共体正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城乡教育共荣的征途上阔步前行。当每一所乡村学校都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当每一个孩子的梦想都能被知识照亮,这场关于教育初心的实践,终将在秦岭深处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