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纷
从红色文化的薪火相传到惠民演出的清泉润心,从异军突起的百姓舞台到山水太极的文脉绵延,从刀锋镌刻的非遗传统到凹凸之间的创新发展……在有着“中华太极城”美誉的旬阳市,一场场百花齐放的文化活动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群众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太感动了!希望这样的好戏能经常走进校园。”4月14日,甘溪镇初级中学七年级学生刘昊威在观看大型汉调二黄剧《一位母亲的遗言》后激动地说。
连日来,以真实革命历史事件为题材改编的大型汉调二黄剧《一位母亲的遗言》在21个镇巡回演出。每场演出座无虚席,随着剧情推进,观看的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沉浸其中,或为红军机智勇敢开怀大笑,或因悲剧落幕黯然神伤。
旬阳是革命老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旬阳一直在行动。近年来,旬阳市稳步推进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展“保姆式”培训,提供“点单式”服务,让群众上舞台、当主角。先后创作大型舞台剧《红色旬阳》、民歌剧《红军老祖的故事》、汉调二黄剧《一位母亲的遗言》,探索出一条利用舞台艺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新路径,备受群众欢迎。
4月15日,夜幕低垂,走进蜀河古镇,只见文化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有的引吭高歌,有的展喉咏诵,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挥毫泼墨……各地游客互动热烈,点燃了这座千年古镇的热情。
“第一次来蜀河,这里不仅吃喝玩乐一应俱全,还有漆画和汉服体验,既传统又新颖,很有意思。”来自石泉县的刘女士道出了游客的心声。
去年10月,“蜀河古镇中国好乡音K歌赛”正式开唱,1000余名群众参赛。选手既有初出校门的回乡大学生,又有慕名而来的云南游客,新媒体主播全程直播。依托该活动,截至目前共吸引30余万人次到蜀河镇旅游,实现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
今年,蜀河古镇再度火爆“出圈”,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繁华的“小汉口”与热门的打卡地,传统与现代深度交融,历史文化与“旅游+”融合,不仅强力拉动了古镇文旅消费,也让这片历史街区焕发新活力。
逛古镇、品美食、K歌赛、汉服秀、非遗漆画、汉江号子、围炉煮茶……“文艺范”与“烟火气”相融合的新模式,构成了蜀河古镇“有得看、有得吃、有得玩、有得乐”的旅游新玩法。今年清明节假期,万余名游客到古镇旅游。
走进旬阳版画院,十余名妇女正专注于雕刻单色版画,她们以刀为笔,一笔一画间得见流畅线条和层次分明的图案。一刻,二上墨,三拓印,油墨晕染,一幅幅灵动的图案跃然板上。
旬阳版画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以梨木板为原材料,雕刻成画,套色印刷,修饰装裱而成,2022年被列入陕西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传承非遗版画,旬阳市探索推行“版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实现产、展、销一体化,培育版画技能人才300余名,先后在蜀河古镇、构元集镇、羊山小院建成版画体验基地。
肖昌双就是版画培训的受益者之一,她曾专门从老家到县城照顾孩子上学,如今是版画院的骨干员工。“版画培训不仅让我有一份可观的收入,还让我逐渐成长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我很骄傲。”她笑着说。
今年以来,旬阳先后组织举办首届“灵蛇献瑞·炫彩旬阳”非遗过大年系列活动、“声动未来——旬阳民歌少儿赛”、“传统拨画技艺培训班”、“旬阳道情皮影戏专场演出”等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推动非遗“火”起来、“红”起来。依托木刻版画、历史街区、蜀河八大件、旬阳民歌、汉调二黄、道情皮影戏、传统拨画等推进“非遗+旅游”“非遗+文创”融合发展,让非遗贴近民众,走进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体验非遗,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