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县区 > 旬阳
绿水青山间,他在“云端”架起“致富桥”——记旬阳“乡村记录者”陈昌余的助农实践
2025-09-08 10:02:39  来源:本站原创

通讯员 乌蒙 刘格格asS安康新闻网

一手握着传统农具,一手举着智能手机,陈昌余站在旬阳市铜钱关镇的田野中,脚下是耕耘的沃土,心中装着秀美的山水,思绪却始终飘在“云端”。asS安康新闻网

这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把对家乡的深情化作助农的实际行动,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镜头记录乡村的美丽,用流量打开山货的销路,他既是农产品的推广者,又是乡土文化的传播者,更是生态守护者。asS安康新闻网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流量正成为农产品走出大山的新动能。如何让深山里的优质农产品突破地理限制?陈昌余,用一部手机给出了答案。asS安康新闻网

在铜钱关镇太山庙社区优秀农庄的熏制间里,这位被称为“陈优秀”的年轻人一边打包腊肉,一边用镜头记录全过程。无论是走村入户收购农户家的黑猪,还是用传统工艺制作地道腊肉,陈昌余始终用手机记录着每一个真实场景,让手机连通深山与市场,让更多人看到农产品的价值。asS安康新闻网

“前年刚开始做短视频时,一条视频就卖出近千斤腊肉。”陈昌余笑着说,“去年收购了100头猪,效益不错,今年计划收购300头。现在单是腊肉的销量就超过80万元了,再加上其他农产品,总销售额已经破百万了。”asS安康新闻网

如今在镜头前,陈昌余游刃有余,但他也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摸索期。今年34岁的他曾辗转于砖厂、建筑工地,也做过销售、驾培教练。在安康城区做短视频直播时,他敏锐地察觉到“三农”短视频带来的创业机遇,毅然返乡创业。最初,他将账号定位为“峡谷美食”,简单直白地展示家乡特产,但反响平平。直到记录在峡谷搭建小竹屋的过程引发网友兴趣,他才找准方向,将镜头对准乡村生活场景,这一转变让他的视频开始获得可观流量。asS安康新闻网

他最好的一条视频点赞量达9万,播放量达1600万,一夜涨粉5万,但成功的喜悦还未褪去,烦恼就接踵而来。他全身心投入视频拍摄,但流量高峰过后视频限流,辛苦付出看不见成效。挫折没让他退缩,他日复一日地坚持,用最朴实的镜头记录乡村,潜心研究拍摄内容,认认真真做好农产品。如今,他的每条视频都能收获百万次播放量。asS安康新闻网

随着视频内容的日益充实、流量的稳步提升,陈昌余回乡助农的初心终于“开花结果”。他带动周边12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5000余元。他的助农方式始终秉持“实”字当头,农户家的猪养得好不好,腊肉熏得香不香,他都要亲自上门看、亲手摸、亲口尝,因为严格把控品质,才能让农户的辛苦付出得到更好的回报。asS安康新闻网

“我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整整两年,一分钱收益都没拿过。”陈昌余在助农过程中,坚持“三亲”原则:亲自上门看猪圈、亲口尝风味、让顾客亲自选。从一家到另一家,往往要跑上百公里山路,但他认为:“看见农户腰包鼓起来,再累也值得。”asS安康新闻网

光卖货还不够,讲好乡村故事才能更长久。他的短视频不仅展示商品,更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画面或许不够精致,却透着最本真的乡土气息。铜钱关的绿水青山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他也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我不是网红,铜钱关的山水才是。我的视频流量全部都是被绿水青山和好的农产品吸引来的。跟我个人魅力没多大关系,我不过是一个幸运的记录者。”asS安康新闻网

站在新建成的供应链基地前,陈昌余描绘着更大的愿景:“这里将形成标准化生产链,打造铜钱关镇的农产品品牌。”从单打独斗到建设小型农庄,他正推动助农模式从“卖产品”向“树品牌”升级。这种转变,既源于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理解,更源于他对乡村未来的坚定信心——正如他所说:“流量会变,但好的农产品和真实的乡土故事永远不会过时。”asS安康新闻网

 asS安康新闻网

责编:王慧芳|一审:许安|二审:田丕
终审: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