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宇翔
“干部坐在院坝里跟咱唠,土地纠纷当场就解了!”“路塌了不到一天就通了,我家的烟叶没耽误卖!”10月9日,走进旬阳市甘溪镇,村民们口中的一件件“小事”,串联起干部下沉一线办实事的生动图景。
相较于以往,甘溪镇民生服务效率大幅提升:过去群众反映问题需多部门跑腿,平均办结超7天,如今通过“院坝议事+敲门服务”,99%诉求3天内回应,80%简单事项“当场办”。
近年来,该镇紧扣旬阳市委“进群众门、入群众网、知群众情、解群众难、暖群众心”的“五个群众”行动要求,将为民承诺化作院坝家常、田埂脚步、抢险汗水,更建立“诉求收集—分类办理—跟踪反馈—考核评价”闭环机制,以干部“沉底”力度,换群众幸福温度。
议事,板凳圈里解民忧
“医保报销咋算才对?”“三组张大爷家盖房的材料堆在路上,娃上学都得绕着走!”暮色刚漫过甘溪镇的山梁,梯岩村村民王孝军家的院坝里,十几把小板凳就围出了热闹——镇村干部刚坐下,村民们就你一句我一句,把心里的“疙瘩事”全摆了出来。这样的场景,如今在甘溪镇的村村组组,早已是寻常日子里的寻常事。
为把旬阳市委“五个群众”行动中“知群众情、解群众难”的要求落到实处,甘溪镇就靠“院坝会”这个“土办法”:干部不拿讲话稿、不摆长桌子,揣着笔记本往村民院子里一坐,就着一盏路灯、一壶热茶,听大伙说心里话。镇上还专门制定“院坝议事规范”,明确“谁牵头、谁对接、何时回复”,遇上能当场解决的事,立马打电话协调,需要核实的,就记在“民生清单”上,三天内准给回复。
9月29日的梯岩村院坝会上,王孝军和邻居向大叔还为田埂的事红了脸——两家的责任田挨在一起,一场大雨冲垮了界埂,谁都怕自己亏了地,僵了半个月没说话。村支书听出了门道,当即喊上驻村工作队和村里的老党员,揣着土地确权的红本本,跟着两人往田埂上走。“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邻,为半尺地伤了和气,值当不?”老党员肖文汉的话一出口,两人都红了脸。最后王孝军主动说“我家多修半米埂”,向大叔也赶紧接话“我来出力气”,矛盾当场就解了。
如今在甘溪镇,这样的院坝会已开了120多场,政策宣讲、矛盾调解、产业建议,啥都能聊。镇里统计,3000多户村民在院坝会上提过诉求,99%以上都有了着落——原来的“民生清单”,一条条变成了大伙看得见的“幸福账单”。对比“五个群众”行动实施前,甘溪镇的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9%以上,信访量也同比有所下降。“以前有问题不敢说、不会说,现在干部坐在咱院子里,心里敞亮,说啥都踏实!”王孝军说着,忍不住朝在场的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纾困,敲门服务暖民心
“黄叔,您看,点这个‘生活缴费’,再选‘电费’,输入家里的户号就行,下次您自己就能操作啦!”10月9日的清晨,甘溪镇联村干部袁凌云又一次来到施家坡村黄义政家,手里拿着画满简单箭头的“缴费示意图”,手把手教老人用手机交电费。不远处,同组的联村干部正帮独居的梁奶奶量血压,顺便把防汛防滑的提醒卡贴在了她家冰箱上。
今年以来,甘溪镇组建的12支“敲门服务队”,就像12股暖流,淌进了千家万户。这支队伍的背后,是镇上创新的“网格化包联”机制:全镇划分为89个网格,每个网格由1名镇干部+1名村干部+1名志愿者组成服务队,队员们不搞“走过场”的走访,而是带着“任务清单”上门——既要把防汛防滑、反诈防骗这些“安全知识”用方言讲明白,也要把养老保险认证、创业就业补贴这些“惠民政策”送到人,更要摸清谁家有困难、谁有急着办的事。
“以前是群众有事往镇上跑,现在是干部带着服务往村里去。”甘溪镇党委书记张晓明说,镇里特意改了工作方式,把“坐班待访”变成“上门问需”,还给每个干部定了“硬规矩”:每月至少走访10户群众,特殊困难家庭必须“每月一访”,走访中收集的问题要记在“民生台账”上,能当场解的绝不拖,需要协调的3天内给回音。干部的走访成效还与年度考核挂钩,群众满意度低于80%的,需重新“补课”。
这不,上个月服务队走访时,发现甘溪社区梁花想学发展盆栽魔芋种植,但苦于没有技术和种子购买渠道,队员们立马联系桂花树村盆栽魔芋种植大户张长斌,第二天就把种子和培育教程送了过去。得知施家坡村几户老人不会用手机查养老金,队员们专门印了“图文指南”,逐户上门教。截至目前,服务队已帮120多户困难群众解了难题,1万多户村民收到了“安全提示包”,200多件“急难愁盼”有了着落。数据显示,“五个群众”行动实施以来,甘溪镇群众跑腿办事次数平均减少3次/户,医保参保率均提升至98%以上。“干部上门比亲人还周到,心里暖乎乎的!”施家坡村村民胡照秀笑着说,手里还攥着队员刚帮她办好的医保缴费凭证。
抢险,雨夜攻坚护民生
“路塌了!烟叶运不出去可咋整?”10月5日午后,大雨还没停,甘溪镇施家坡村烟农施金辉就踩着泥水冲进村支书胡文博家——进村的主干线塌了近十米,而他家晒好的200多斤烟叶,第二天就得送收购站,这可是全家一年的指望。
施家坡村是甘溪镇的种烟大村,50多户烟农就靠这条路运烟叶、买农资,年种烟收入超300万元。当时正值烟叶收购的关键期,要是路堵上三天,烟叶受潮发霉,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胡文博心里咯噔一下,想起去年有户烟农因为路堵亏了钱,而今年镇上刚建立“抢险保通快速响应机制”,他攥紧拳头:“今年说啥也不能让这事再发生!”
他一边往镇政府打电话请求支援,一边在村微信群喊:“党员、青壮年都来村口抢险!”镇上的“抢险专班”接到电话后,20分钟内就调度挖掘机、砂石等物资出发,半小时后,镇里的挖掘机冒雨赶到,20多个村民也扛着铁锹、锄头跑了过来。胡文博带头跳进没过脚踝的泥水里搬石头,胶鞋陷进泥里拔了三次,手上被碎石划了道口子,他随便抹了把泥水就接着干:“大伙加把劲,早通一小时,烟农就少一分风险!”
雨仍未歇,村民们衣裤裹着泥浆,没一个人停下手里的活。从午后4点到深夜11点,7个多小时连续攻坚,塌方路段终于抢通。施金辉开着满载烟叶的三轮车缓缓驶过,朝抢险干群高声道:“多亏大伙,今年这‘金叶子’总算没耽误!”
镇政府也没歇脚,连夜对接烟草收购站,协调开通“烟农绿色通道”,还为运输不便的农户安排了专车接送。据统计,那场降雨后,甘溪镇累计投入40余万元用于抢险,依托“镇—村—组”三级抢险网络,全镇81处道路塌方全部清理畅通,比往年平均抢险时长缩短48小时,没有一户烟农因道路问题耽误烟叶销售。“群众的‘钱袋子’里装着咱的责任心,路通了,民心才能更顺更通。”胡文博说。
“‘五个群众’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得一件一件民生小事抓实抓细。”张晓明说,下一步,甘溪镇会继续完善“诉求响应、服务上门、应急保通”机制,推着干部往村社走、往农户家去——谁家医保没续上、哪块田灌溉有问题、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都要主动问、盯着办。就是要用干部多跑的“辛苦指数”,换群众日子踏实的“幸福指数”,在乡村振兴路上,让甘溪每一户群众都能切实感受到温暖、摸到实实在在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