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仝 张囝囡
近年来,旬阳市仁河口镇以庭院经济为突破口,通过盘活乡村院落与土地资源,既改善了村居生态环境,又加速了乡村三产融合,推动“小庭院”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成功解锁庭院经济的“N种打开方式”。
走进仁河口镇桥上村,农家院落里的机器轰鸣声格外热闹。在梁祚能的家庭农场中,大米加工设备高速运转,金黄的稻谷经层层加工,蜕变为颗粒饱满的农家米,最终装入印有“水泉生态米”的特色包装袋。“以前院子小,只能种点瓜菜、养几只鸡。多亏政府支持,我们办了家庭农场,还添了新设备。”梁祚能说。如今,他家的5亩多稻田,每年能收获3000多公斤谷子,加工成2000多公斤优质大米。除了通过线下售卖、线上网店发货,满足周边和城市消费者的需求,他还为村民提供大米加工服务,“庭院经济+农场”模式让增收路径更宽。
水泉坪研学基地作为旬阳市首个省级研学基地,凭借独特的田园风光与丰富的课程设计,成为学生群体研学实践的“热门之选”。该基地采取“公司+村级+农户”运营模式,围绕“稻”“渔”“游”“果”“蔬”等主题,以“栽插、养护、采摘、脱粒、压榨、品尝”为基地建设和劳动课程的主线,开发出“传承”“农耕文化”“领略自然神奇追溯文化渊源”“重温红色记忆”“乐享生态田园”等劳动教育课程。仅2024年度便接待研学人员5000余人,实现产值150余万元。研学基地负责人曾霞说:“游客能亲手参与插秧、古法榨油这些农业体验,很多人觉得特别新鲜、有成就感。今后我们还将用更新更多的课程来吸引更多游客。”
“庭院经济+民宿”同样是仁河口镇的亮点。不少农户将自家闲置房间精心改造,打造特色民宿,与周边田园风光相映成趣,让游客在乡村体验“诗意栖居”。
为了让“庭院经济+”更好赋能乡村振兴,仁河口镇坚持“政府主导、村社主体、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以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民宿、小加工为主的“五小”增收模式。整洁的村容村貌与蓬勃发展的庭院经济相辅相成,不仅拓宽了村民们的增收渠道,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