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德莎
大山深处的产业能有多“红”?
旬阳市赵湾镇用实践作答:党建“红”,产业才能“绿”,群众的日子才能“火”。
这里,地处旬阳中心城区以北40公里,山高坡陡、海拔落差大,却蕴藏着特色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仅靠农户单打独斗,产业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支撑。”这是赵湾镇党委在实践中的深刻认识。
△ 赵湾镇烟叶喜获丰收
近年来,赵湾镇党委始终坚持“抓党建促发展、抓发展强党建”双轮驱动,提出“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使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发展思路,以“党建红”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群众富”的扎实路径。
党建引领树标杆 烟田长出“黄金叶”
“多亏镇上的党员干部和人大代表,不仅帮我们抗旱保苗,还教技术、找销路,这‘黄金叶’今年准能卖个好价钱!”赵湾镇王庄村烟农李世恩站在自家烟地中,黝黑的脸上满是欣慰。一眼望去,烟田里,烟农们穿梭其间,采叶、捆扎、装车,忙得汗流浃背,嘴角却挂着掩不住的笑意。
在赵湾镇,烤烟是农户增收的“黄金产业”,更是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标杆工程”。今年以来,该镇烟草种植面积长期稳定在1万亩左右,年均产量115万公斤,烟农户均收入12万元以上。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党建力量的全程护航。
烤烟移栽关键期,持续干旱曾让烟农们陷入绝境。危急时刻,该镇党委迅速发出动员令:筹措30余万元购置储水箱、水管、水泵等抗旱物资,调集4辆洒水车每日穿梭送水;抽调镇村干部组建“党员抗旱先锋队”,包村包片、包户包田,顶着烈日与烟农一同挑水、栽苗、覆土。干群同心之下,全镇1万亩烤烟全部完成抗旱移栽,成活率超 95%,成功守住了烟农的“希望田”。
破解了干旱难题,“技术关”的突破紧随其后。该镇党委创新“党建+技术服务”模式,联合烟站成立“烤烟技术指导服务队”,将15个村(社区)划分为3个片区,由党员技术员包干负责。有着20年党龄的烟站站长湛宣朝,既是老党员也是人大代表,从育苗、移栽到田间管理、烘烤分级,他每天扎根烟田,手把手教烟农判断烟叶成熟度、调控烤房温湿度。烟田里,他蹲在地上举着烟叶讲解的身影,成为烟农最信赖的“技术坐标”。
△ 赵湾镇镇长黎小花(右)与烟草技术员查看烟苗
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该镇组织人大代表、烟站技术骨干与广大烟农,在田间地头、村庄院落、会议室开展“流动交流”式技术培训。该镇党委还推动烟农党员开展“比学讲练”,邀请种烟能手分享经验,让党员成为技术推广的“二传手”。王庄村村委会副主任李世发,既是镇人大代表,更是烤烟种植“老把式”,他带头种植30余亩烤烟,用实际效益证明“支部强了,说话有人听,干事就有人跟”。在湛宣朝、李世发等党员的带动下,技术红利持续扩散,昔日的“土疙瘩”真正变成了“金土地”。
烤烟产业先行的同时,该镇党委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农户探索“烟+油”“烟+粮”“烟+菜”等多种发展模式。通过套种、轮作的复合种植模式,不仅延长了烤烟产业链,更稳步提升恢复烟田肥力,推动烟叶与粮食作物融合发展。这一举措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多元收益,增强合作社“造血”功能,助力构建以烤烟为主的多产业融合格局,让党建引领的“标杆效应”持续释放。
党建延伸全覆盖 多元产业齐发力
如何让烤烟产业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到更多领域?赵湾镇党委书记刘孝勇思路清晰——围绕“五个一万”目标,构建起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推动党建力量全面覆盖、贯穿始终,真正渗透到每一项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 赵湾镇党委书记刘孝勇查看烤烟成色
生猪养殖领域,探索“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的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玉米大豆套种为生猪提供饲料,既降低成本又实现生态循环。在党员示范带动下,全镇25名人大代表以“养猪”为主体,带动养牛、养羊、养鸡、养鱼产业在全镇大发展,合作社达到5个,带动群众养猪1.2万余头。让“养猪场”变成了“致富场”。
拐枣产业发展中,“集中连片+零星种植”模式的推广离不开党员的带头示范。在农户集中种植基础上,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动员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坎边路边种拐枣,朝着“人均一亩园”目标打造全覆盖布局,并探索“规模全域化种植、专业标准化管护、生态经济效益化共享”的“三化” 模式。通过产业培训、专家讲座、外出学习等形式探索发展新路子,拓宽“线上+线下”销路,挖掘产品附加值,把“小拐枣”做成“大产业”,让群众“富在树上”。
粮油种植方面,党员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该镇党委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组织党员参与耕地保护,遏制“非农化”“非粮化”。联动农业技术人员与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分领域、分片区点对点指导农户生产。推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节本增效等技术,强化科技备耕,提高生产水平,确保粮食供给充足。
△ 赵湾镇水产养殖基地
如今,赵湾镇依托镇内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形成“万亩烤烟、万头生猪、万亩粮油、万亩拐枣、万亩水产”的“五个一万”主导产业思路,统筹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逐渐形成“一村一品”:高东村的水果玉米、冷水鱼养殖,华山村的黑皮南瓜和水产养殖,白杨坪村的五彩土豆,中山村的中药材,农特产品品牌突出,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党建赋能全链条 乡村振兴展新颜
“良好环境是创业活力的源泉,有好政策、好服务,企业才能无后顾之忧。”赵湾镇民创针纺织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的话,道出政企协同心声。这家集镇首家“袜子工厂” 的落地成长,正是该镇党委以“党建+营商环境”铺就发展“快车道”的生动体现。
项目推进中,该镇党委全程护航:党员干部牵头选址,完善水电路等配套,同步建设办公、住宿、餐饮场所,仅半年就让“袜子工厂”从构想变现实。投产后,针对用工需求推出“订单式”培训,让车间变教室、师傅变老师,近百名社区居民蜕变为“产业工人”。如今企业扩大规模,试行“总部+社区工厂+家庭作坊”模式,延伸物流与电商链条,将带动300余人就业,实现企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双赢”。
贝亚特建筑材料公司的成长,同样刻着“党建+营商环境”的印记。作为重点培育的“规上工业”企业,从落地时的审批手续、项目贷款,到成规模后的销路开拓,该镇党委的 “保姆式”服务从未间断。
△ 赵湾镇民创针纺织品有限公司车间
赵湾镇聚焦企业需求,将“保姆式”服务贯穿项目全周期,推行“党员干部包联企业”制度,精准解决企业发展难点。2025年,全镇成功培育规上工业企业2家、限上贸易企业2家,完成年度任务的200%。
党建引领的底色,不仅在产业兴旺,更在群众幸福。这份民生温度,既藏在农旅融合的新图景里,也落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赵湾镇党委以“党建+文旅”为抓手,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华山村党支部依托红军墓、国家长征文化公园项目,修复红色遗迹,建设民宿群、村史馆,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民宿经营、红色讲解,带动群众发展餐饮、土特产销售,让该村成为“千万工程”示范村。通过举办“五彩土豆节”“黑皮南瓜丰收季”等农事节庆,党员志愿者助力采摘打包、宣传推广,2025年全镇销售黑皮南瓜75吨。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针对群众反映的产业路不畅、灌溉设施不足等问题,该镇整合资金修产业路、修缮水利设施,打通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走访群众3000余户,解决实际问题 136个,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该镇人大组织58名市、镇人大代表担任政策“宣传员”、法律“讲解员”,用大白话讲政策、身边事普法,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
“党建强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百姓富。”赵湾镇党委书记刘孝勇的话语,是对当下景象的生动诠释,更藏着“党建红”对每一寸土地的浸润。如今,在党建引领的强劲东风下,赵湾镇正以“党建红”护航“产业绿”,以“产业兴”托举“日子火”,推动这片土地在发展之路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