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屈光波 韩涛
近年来,镇坪县曾家镇为尽快解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难题,积极探索建设“N小工程”,从小菜园、小广场、小绿化、小配套、小讲堂、小库房等小工程入手,切实保障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乐享新生活。
春节刚过,走进曾家镇搬迁社区和美家园,天穹旷辽、远山朗净、白墙黛瓦、飞檐高挑,古色古香的建筑,背靠着碧玉般的向阳茶山,静静伫立在洪石河畔。曾家镇搬迁社区和美家园于2018年开始建设,目前居住73户269人。搬入社区后,社区群众纷纷向所在村的村“两委”反映,没地种菜,群众吃菜、生活陷入“两难”。
“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了解诉求后,迅速商议解决方法,积极谋划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为社区群众累计发放了小菜篮(小块菜地)200个,初步解决了群众需求。”县政府办派驻曾家镇向阳村第一书记李鹏介绍。
经过一段时间,小菜篮也满足不了群众需求,唯有真正的土地才能从根源上解决群众种菜难的问题。曾家镇向阳村通过再次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资源,积极争取帮扶单位帮扶资金3万元、项目资金2万元,新建4亩73块爱心小菜园,将曾经“闲置”土地资源变为如今“活力”资源,让搬迁群众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在自家的“小菜园”里播下了“幸福种子”。
张琴是和美家园搬迁社区的群众,她说:“以前住在山上,房前屋后都有地种菜,搬到社区后,没地种菜,吃菜都成了问题。现在好了,每家每户都有一块菜园子,想吃什么菜就种什么菜,再也不用为吃菜发愁了。”看着自家菜园里绿油油的蔬菜,张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通过群众自主申报、签订房前屋后‘扫干净摆整齐’承诺书、集中抽签的形式,让每户居民公平公正地分到菜地,让闲置土地变菜园,使搬迁群众有地种、有菜摘。”李鹏说道。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曾家镇和美家园还为群众打造了一个环境优美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并搭建了小舞台、增设了小凉亭、购买了音响设备,方便群众跳广场舞、纳凉聊天,丰富村民晚间生活。同时,和美家园还创新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评比制度,通过“小红旗”引领“新风尚”、“小积分”激活“新动能”,使搬迁群众住得舒心、安心。
“以前村里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想跳舞还得骑车去镇政府,现在好了,我们社区也有了文化广场,想参加文化活动再也不用跑那么远了。”搬迁群众刘庆高兴地说。
“通过发放卫生流动小红旗及爱心超市积分奖励,激发群众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李鹏说道,“今年以来,在社区开展四次评比表彰,共评选出30户人居环境示范户。和美家园社区率先示范、见行见效、落地落实该制度,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质增效。”
同样,和顺家园社区地处曾家集镇“一河两岸”中轴线核心位置,共有382户1253人,是一个由易地搬迁、避灾搬迁、生态搬迁、高速拆迁安置“四类”搬迁户组成的“融合性社区”,为解决搬迁群众需求,社区坚持“围绕社区建园区、建好园区促安居”理念,加大社区与产业园区联建,与新社区工厂、农业园区、工业园区等7个就业机构达成协议,稳定带动1000余人就业,月均收入3000元,确保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
团县委派驻曾家镇和顺家园社区第一书记冉启鑫说:“通过整合培训学校、人力资源公司、青创协会等资源,开展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创业指导等,让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建立搬迁户原籍土地资源清单、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状态清单、劳动技能培训清单、就业岗位需求清单、园区企业用工需求清单‘五个清单’,让劳动力精准对接市场。”
“我在这里上班有几年了,这里可以计件,也可以计时,一个月收入在2000到3000元。孩子去学校上学,我们就在这里来上班,非常方便。”和顺家园社区居民王艳说道。
近年来,曾家镇聚焦民生“小切口”,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广泛整合妇女儿童之家、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图书馆分馆、文化文艺协会等各类资源,不断丰富社区居民精神生活,为搬迁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保障,促进了社区居民快速融入新社区、乐享新生活。“我们将继续扎实推进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落地落实,通过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推进产业发展、完善安置点管理服务体系等方式,确保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曾家镇副镇长陈原山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