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静 肖成荣
三月的秦巴山区还带着料峭寒意,镇坪县城关镇新华村绞股蓝种植基地已翻涌着春潮。翻土声、说笑声与山间鸟鸣交织成曲,50余亩田地里,20余名村民正抢抓墒情开沟起垄,播种着绞股蓝的绿色希望。
“老吴,垄沟得再挖深半指头!”村党支部书记杨自宏蹲在黄土地里,拇指卡着锄头柄比划。自从村里决定规模化种植绞股蓝,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就成了田间常客。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墒情数据和农户需求,此刻正手把手教村民调整垄沟深度,“绞股蓝根茎娇气,浅了保不住墒,深了又怕烂根。”
变化始于去年冬天。村“四支队伍”带着合作社成员,把全村一百多户门槛都踏平了。“药材金贵,种砸了咋整?”“巴掌大的坡地,能成气候?”起初乡亲们心中直犯嘀咕。杨自宏和村干部们带着从平利广佛请来的技术员,挨家挨户拍胸脯:“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员全程指导、集体兜底销路,大家只管把地种好!”杨自宏的“三包”承诺终于让大伙吃了定心丸。
69岁的杨成林把自家15亩坡地交给了合作社。他蹲在新翻的地头搓着老茧笑:“往年种苞谷,秋收时野猪来拱,累死累活挣不到两千块。现在光土地流转费就三千多块,还能在自家地里打工挣钱,年底还有分红,这账怎么算都划算。”说话间,他抡起锄头示范新学的开沟技法,沟沿笔直得像用墨斗弹过——这是技术员特训的成果。
田间地头的“土课堂”成了最热闹的地方。从广佛来的技术员范茂青捏着绞股蓝种苗蹲在地头,十几个脑袋立刻围成圈。“剪成5厘米左右的小段,每小段1—2节,再按株行距30厘米×50厘米开穴,每穴放入1小段,覆土约3厘米,栽后及时浇水保湿。”范茂青边说边用树枝在地上划出行距标记。山风掠过坡地,裹着发酵农家肥的气味,田坎边堆着的十几袋肥料正被村民们用箩筐往地里运。
“墒情正合适,这批种苗算是扎下根了。”杨自宏抓把潮土在掌心捻开,转头叮嘱正在施肥的村民,“底肥要离根茎三指远,太近烧苗,远了不顶事。”
山下村委会文化活动广场,二十余名村民正在领取“务工工资+土地租金+分红”的“三金收入”。合作社创新的“包片管护”模式,把种植地变成责任田,农户既当“田保姆”又能挣工资。负责管护的杨成林掰着指头算账:“土地流转金3000元,管护工资每亩300元,年底还有分红,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暮色漫上田间地头时,杨自宏还在田埂间转悠。他的笔记本新添了几行:老周家地块墒情偏干,明早要组织挑水浇灌;聂家地垄距宽了五厘米,得带卷尺复查……“再有二十天就该出苗了。”他望着渐暗的天际喃喃自语。
截至目前,新华村已完成绞股蓝种植30余亩,50余亩示范基地将在近日全部栽种完毕。待到盛夏时节,这些倔强的草本植物将在大巴山的怀抱里舒展藤蔓,而新华村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