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高小军
清晨5点,天刚蒙蒙亮,镇坪县华坪镇团结村的烟农黄再富已经背着药箱走进了烤烟地。“这阵子的烟叶得趁早晚凉快做防虫工作,正午的太阳能把人晒晕。”他一边说着,一边有条不紊地给烟叶上药,他弓着背往田埂挪,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往下淌。
不远处的烤房外,李本菊正和几个村民在一起编烟叶。她们的手指被烟叶汁液染成了黄褐色,额头上的汗珠滴在编织的竹竿上,一会儿就蒸发成一片白印。“今年,我种了七八十亩的烤烟,天势好的话这片烟田能收1万多公斤干烟,家里的开销够了,还能添台新农机。”李本菊说。从育苗时的拌基质、装盘,到采收时的分拣、烘烤,烟苗像个“金娃娃”,需要烟农们日夜照料。眼下,高温天里的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着农户们丰收的希望。
在小渝河万亩绞股蓝示范基地,成片的绞股蓝藤蔓像绿色的绸带镶嵌在土地上,渝龙村村民刘应翠正蹲在地里除草。“这草长得比苗快,太阳越毒,草越疯长,不除干净,苗就被抢了养分。”刘应翠戴着草帽,脖子上搭着湿透的毛巾。
这片绞股蓝基地采用林下种植模式,树荫虽能挡去几分阳光,却挡不住闷热的湿气。刘应翠和其他农户一样,每天天不亮就来上工,中午躲在树荫下啃几口馒头,吃一碗泡面,下午接着干到太阳西斜。“一天能挣120块钱,够买米买油了。”她笑着说,手里的动作却没停。绞股蓝要长两三年才能收,刘应翠和工友们就像守护孩子一样守护着这片绿,高温也好,风雨也罢,只要藤蔓在长,日子就有盼头。
海拔千米的山坡上,黄连苗在遮阳网下探出嫩绿的叶片,70岁的王云生正蹲在地里除草。黄连喜阴,三伏天的高温是巨大的考验。“这黄连得长6年才能收,一年除草要三四遍。”他指着身后的坡地说。
华坪镇的黄连种植有几十年历史,王云生种了半辈子黄连。“以前靠肩挑背扛,现在修了通组路,能用车拉了。”他直起身,捶了捶腰,望着脚下的黄连苗感慨道。高温下的劳作虽苦,但想到收获后的喜悦,王云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黄连虽苦,却能让日子变甜。
夕阳西下,华坪镇的田野渐渐褪去灼热。村民扛着农具往家走,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