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丹
在秦巴腹地的镇坪县,图书馆一度面临基层文化服务的共性困境:人手少、资源缺、服务难以有效覆盖城乡。如何把优质文化服务真正送到群众身边,成为一道现实考题。
如何破题?镇坪县探索出以专业志愿者为核心力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下沉路径。
“现在周末孩子都催着我带他去‘阅立方’公益培训!”城关镇居民张艳笑着说。这项由省级教学能手领衔的公益培训,已成为不少家庭的周末“标配”。绘本戏剧、情景诵读、阅读手账……丰富的形式让孩子们从“低头玩手机”转向“举手共参与”,阅读兴趣在互动中被激发。
支撑这份活力的,是一支跨领域、复合型的志愿服务队伍。他们来自写作、国学、朗诵、书法、围棋等11个专业领域,有教学名师,也有行业骨干。
“能用专业知识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是幸福,更是责任。”志愿者教师唐晓华道出心声。
变化不止于此。在钟宝镇分馆“国学+围棋”课上,陕西省围棋职业棋手李老师一边落子,一边阐释“弈道”与“仁道”的相通之处:“落子无悔,正如《论语》所说‘言必信,行必果’。”
10岁的王明浩曾是坐不住的“调皮蛋”,如今却能静心对弈。母亲欣慰地说:“孩子不仅棋艺进步,还懂得了专注与守信。”
从国学课堂到科学实验,从书法教学到普法讲座,志愿者们以专业拓展阅读边界,让文化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围绕“一老一少”重点群体,志愿服务精准发力、温情相伴。
在镇坪县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志愿者们化身“银发助手”,耐心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我想和在外地的孩子视频,该怎么点?”面对老人们的问题,志愿者一遍遍演示微信视频聊天等功能。结合反诈讲座、手工剪纸、香囊制作等活动,老人们重拾生活乐趣。
与此同时,流动图书车翻山越岭,把“同阅读·共富裕”服务送到偏远乡村;“小小图书管理员”体验活动则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责任、享阅读……精准化的服务设计,让文化资源如春雨般润泽每个群体。
如何让志愿服务从“一阵风”走向“常态化”?图书馆下足“绣花功夫”。
2019年,面对人力资源匮乏的挑战,图书馆主动求变,向社会要力量,启动“悦”读“悦”美志愿服务项目,经过多年运营,构建“总馆+分馆”志愿服务网络,整合全县11个领域的近300名优秀人才,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点单配送项目,组建阅读推广、文化教育讲座、数字服务、图书借阅等8支服务小队。
“我们统一服务标准,实行‘群众点单、精准配送’模式,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丁蕊蕊介绍。为确保服务质量,图书馆制定出台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培训、储备、传帮带机制,推动志愿服务从“靠热情”变为“靠制度”,实现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运作。
机制一新,活力迸发。截至目前,“悦”读“悦”美志愿服务项目已开展活动400余场,惠及群众2万余人次。线上公益课程名额经常在1分钟内被“一抢而光”,志愿服务品牌先后获得市级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