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县区 > 紫阳
紫阳城关镇:扎实推进国卫巩固提升工作
2024-01-03  来源:本站原创

通讯员 叶佩Xjr安康新闻网

冬季的紫阳县城,总会在不经意间邂逅小县城随处可见的美景,行走主次干道,车水马龙井然有序;漫步背街小巷,陈旧面貌焕然一新;置身社区家园,干净整洁有序。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见证着这座小城巩固国家卫生县城的斐然成效。Xjr安康新闻网

2023年以来,紫阳县城关镇以建强城市党建为重点,坚持“五同”工作机制融合,以扮靓城市环境为抓手、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以提升群众文明素养为突破,常态化开展一线调度、党员干部带头行动,按“属地管理”原则,坚持做到对标对表,共同发力,直面 “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等难点问题,实现全面巡查整改见成效、环境整治见实效、城市品质大提升。Xjr安康新闻网

高位推动,重在长效常态。城关镇坚持城市大党委联动,利用共驻共建优势资源,明确分片包联干部、村(社区)干部责任,采取“镇、村、群众”三级联动形式,完善“主要领导抓部署、包联领导抓督促、村(社区)干部抓一线、居民群众齐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楼栋居民小区,从“下水道维修、巷道改造、院落杂物清理”等小切口入手,真正了解居民需求,做实“微”治理,做优“微”实事,全面推动“巩卫”落实落细。Xjr安康新闻网

城关镇坚持常态化宣传力度,利用小喇叭、印发告知书、倡议书等形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增强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浓厚氛围,让共建共享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确保巩卫工作长效常态长效开展。同时,城关镇建立定期巡查管理机制,对县城各区域定期开展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建立了考核制度,对分片包联责任人、保洁员的日常工作进行考核评估,每月各社区评选一名优秀保洁员进行奖励。完善了信息反馈渠道,及时了解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开发微信小程序、设立投诉平台,方便居民反映问题,跟踪问效。Xjr安康新闻网

精细服务,夯实民生之基。城关镇坚持以“治本”为目标,主动担当,抓实巩卫工作。持续开展市容市貌、河道沟渠、牛皮癣广告、老旧小区、农贸市场、建筑工地、废旧回收站点、“三小五小”等综合整治,消除“十乱”现象;积极参与老旧小区改造;配合县级主管部门参与加快城市供给管网、强弱电改造提升;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据悉,2023年全年对日常保洁范围外区域和城乡结合部开展360余次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用实际行动把环境卫生清理工作做到了日常;为全镇42名保洁员划分保洁区域,制定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保洁责任,每天对116条巷道和18处公厕进行全方位保洁;建立完善辖区共驻共建和党员干部“双报到”机制,定时不定时组织共驻共建单位开展环境卫生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排查与清理社区小区楼道通道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督促群众清理房前屋后死角垃圾和垃圾污染。同时,城关镇因地制宜在每个城市社区创建5条微环境示范巷道,联合共驻共建单位,找准发力点、补上薄弱点、消除空白点,以点拉线带面,将攻坚治理成果转化为精细化常态化服务的样本。Xjr安康新闻网

“现在巷子里干净整洁,跟以前大不相同了,希望这些工作可以持续下去,让我们的背街小巷都可以有这样的好环境。”家住河堤路社区的居民李先生说道。Xjr安康新闻网

以德润城,共沐精神之光。城市之美,美在颜值,更美在气质。城关镇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建设的核心主题,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上下联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文明实践活动。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城关镇指导各社区持续开展“学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事迹”“走向文明县城,倡导文明之风”读书日主题活动、“弘扬文明风尚 共筑和谐社区”等文明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和文明实践活动,让居民充分认识到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是推进城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是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的必由之路。Xjr安康新闻网

“下一步,城关镇将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提炼卫生示范点创建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短板,充分发挥吃苦耐劳、勇于担当、默默奉献的精神,盘活辖区资源‘清单’、优选居民需求‘菜单’、算好巩卫质效‘账单’,全域发力、成片打造,奋力推进县城老旧小区颜值‘逆生长’,不断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实际行动为打造‘幸福紫阳’贡献城关力量”。城关镇党委书记甘贻松说。Xjr安康新闻网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从“一处美”向“处处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城关镇正在用行动书写文明、书写进步,这些点滴变化正汇聚成磅礴力量,无声无息地陪伴着紫阳人民奔向美好未来。Xjr安康新闻网

 Xjr安康新闻网

(责编:徐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