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储茂银
近年来,紫阳县紧扣“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主线,用心、用情、用智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民生答卷。
党建引领聚合力
“这里是双桥镇公益助农直播间,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农产品是本地种植的红薯,香糯可口。”1月20日晚上,紫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双桥镇莲花村第一书记吴作毅在直播间帮助村民推销农产品。
为了更好解决当地农产品滞销问题,双桥镇打造了驻村帮扶“组团服务”电商服务中心,由以前的村民农产品自产自销,转为第一书记“组团直播”帮忙推销。
“全镇9名第一书记中,我们让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当主播直播带货;不擅长直播的每天在后台开展平台运营、货物收购、打包发货等工作。”双桥镇组织委员方元意说。
据了解,紫阳县按照“一镇一团”原则,在全县组建了17个镇级“第一书记服务团”,对接159个省市县包联单位,制定的431项组团服务清单内容已落地见效。
1月15日,紫阳县红椿镇民利村村民张正安正在村上“共享鱼池”边撒喂鱼食,这是红椿镇通过招商引资落地企业建设的养鱼项目,村集体通过土地和资金入股到企业,每年能为村民现金分红约10万元,还可提供50余个务工岗位。而在建设过程中,却面临附近河堤老旧受到洪水威胁、地块分散不利于统一建设等诸多困难。
“工作再难,我们也要想办法,共享鱼池能否成功,关系到村民的利益,而且对巩固民利村‘一类’党组织很重要。”红椿镇党委书记汪泽海说。
村党支部决定由党员干部带头攻坚克难,申报项目并开展河堤加固工程;挨家挨户上门讲道理、说政策,流转村民零散土地;同时与电站协调,设计建设取水管道。最终,共享鱼池如期建成投产。
2024年以来,紫阳县对385个基层党组织采取“领导包抓、城乡联建、共驻共建”等举措,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争先进位”,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同时,围绕全县“4+3”产业链优化村村、村企、村社联建模式,组建区域化产业联盟党委3个、党总支4个,进一步激励党员干部冲在一线,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汇聚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多方合力。
稳岗就业助发展
1月18日,走进位于紫阳县洞河镇二台子社区的海利鑫玩具生产车间,几十名工人正在缝纫机前忙碌着,一只只可爱的毛绒玩具在他们手中逐渐成形,这些工人大多是附近社区的居民。
“我的岗位是车工,技术难度不大,每月能领到3500多元工资。工厂离家近,方便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工厂员工李小燕说。
这家玩具公司是洞河镇招商引资企业,主要生产毛绒玩具及靠枕等产品,产品销往国内外,目前吸纳100余人就业,年发放工资约300万元。
“在这里建厂,政府给了我们免收4年房租、水电费的优惠政策,还有员工生活、配套用房改造等各类补贴,招工、生产过程遇到困难,干部都积极想办法解决。”安康海利鑫玩具有限公司洞河分公司厂长李伟介绍说。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稳岗就业是重点。紫阳县加快企业招引和培育工作,先后引进陕西铭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陕西聚利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安康爱多宝动漫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重点产业链企业29家,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依托“企业总部+分厂”模式,培育新社区工厂121家,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4380人。
“我们还聚焦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持续开展修脚足浴、家政月嫂、职业茶农、电商创业等职业技能培训,参训脱贫劳动力3083人,实现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的脱贫户和监测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紫阳修脚师’在全国各地开办修脚店2.4万余家,带动紫阳劳动力就业5.4万余人,人均月收入6500元。”紫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贾学平说。
特色产业促增收
每年初冬时节,紫阳金钱橘大量上市。近年来,当地经过反复改进工艺,将金钱橘与红茶巧妙融合,制作出特色产品——紫阳富硒橘茶,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2024年12月18日,位于紫阳县城关镇塘么子沟村的益品源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着制作小橘茶,金钱橘经过选果、清洗、开孔、挖瓤等一系列工序,变成了一颗颗香气扑鼻的小橘茶。
“春季我们在茶园摘茶,冬季可以在厂里做小橘茶,工资每天有100多元,也不用出门打工了。”村民彭贵珍一边熟练地制作,一边高兴地说。
“我们把茶叶和橘子这些农产品都利用起来了,丰富了茶产品,也实现了从‘春茶一季’到‘四时丰收’的变化,更为村民稳定增收提供了就业岗位。”公司负责人唐必彩说。
目前,紫阳县发展茶园面积约26万亩,有茶业企业441家,2024年坚持“五茶并举”,实施“五提升六强化”举措,全年产茶12700余吨,产值35.5亿元,同比增长9%,带动12万人增收。
“我们紧扣特色农产品县发展定位,围绕‘4+3’产业链,坚持富硒茶首位产业不动摇,协同发展富硒魔芋、畜禽养殖、特色林果、生态渔业等产业,促进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紫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喻铭星说。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紫阳县还投入衔接资金2.37亿元支持产业发展,兑付产业奖补5995.7万元,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累计建成茶叶、魔芋、果蔬、金钱橘、香菇、中药材等产业基地60多万亩,493家企业从事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全县村集体经济经营收益均达1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