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郑晓虎
近年来,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战略框架下,紫阳县以生态优先重塑城乡格局,以“链式思维”驱动产业升级,以民生为本夯实治理根基,走出了一条兼具创新性与示范性的县域高质量发展道路。
紫阳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价值转化并重。一方面,系统推进汉江流域综合治理,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护岸建设等工程,完成4万亩中药材基地和1.4万平方米厂房建设,推动秦巴医药产业链绿色升级。
另一方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富硒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茶马古道景区、焕古贡茶古镇等项目建设,紫阳将茶园观光、茶文化体验与生态康养结合,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实现了稳增长,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紫阳县的产业布局始终围绕“链”字展开。依托富硒资源禀赋,紫阳以“链长制”为抓手,构建了富硒食品、秦巴医药、文旅康养、修脚足浴四大主导产业链,并细化出富硒茶业、包装饮用水、紫阳美食等子链,形成“四条主链三条子链”的产业矩阵。
在富硒茶产业链上,紫阳从种源保护到品牌营销全链条发力:上游推进茶树品种振兴工程,中游建立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下游通过“紫阳茶”地理标志商标和电商平台拓展市场。
2024年,紫阳茶企有400余家,茶文旅融合示范基地陕甘茶马古道成功晋升国家4A级景区,实现了“茶区变景区、生产线变观光线”的转型。修脚足浴产业则通过标准化服务和品牌化运营,带动全国1.7万家门店、实现年营收200亿元,形成“山上种药、山下建厂、山外开店”的产业闭环。
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在于破解二元结构,实现资源均衡配置。紫阳以“三个紧密型共同体”建设为核心,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并通过“拆违建、清四乱、除残垣、建家园”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重塑乡村生态与居住空间。
此外,紫阳创新“乡贤经济”模式,通过“四强化四提升”举措吸引5000余名乡贤返乡创业,创办市场主体5100多家,带动就业2.1万人,形成“项目回迁、资金回流、技术回乡、智力回哺”的良性循环。政府搭建的硒谷产业园、足浴大健康产业园等平台,为返乡人才提供了“产业链+创业链”的双重支撑,实现产业与民生的协同增效。
在数字化浪潮中,紫阳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突破口,上线“数字紫阳”智慧便民系统,整合33个部门2800万条数据,构建“一网统管”平台,实现应急指挥、乡村振兴监测等场景的智能化管理。试点建设的“和美乡村智治平台”,通过实时感知生产、生活、生态数据,推动乡村治理从粗放向精准转变。数字化还深度渗透产业链。茶叶质量追溯系统、修脚产业线上销售网络、秦巴医药科技工作站等,均依托数字技术提升产业效能。
2025年,该县将聚力“八个攻坚突破”,加快激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用好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充分发挥“两重”“两新”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撬动作用,稳定预期、激发活力,巩固增强经济向好、结构向优的良好势头,为加快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