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唐波 郑晓虎
在秦巴山深处的紫阳县蒿坪镇东关村,年过五旬的谢克成拄着竹杖行走在蜿蜒山路上,右腿处空荡荡的裤管随风摆动,却遮掩不住他眼中如星辰般璀璨的光芒。
这个单腿汉子不仅用双拐撑起了破碎的家庭,更用勤劳的双手为乡亲们开辟出一条致富之路,成为秦巴山区动人的“风景”。
1997年,27岁的谢克成在矿井深处遭遇塌方。当他在疼痛中醒来时,右腿已永远留在了矿井之下。出院后,老母亲用晒干的艾草为他熏疗伤口,青烟缭绕中,他望见屋檐下蜷缩的先天性残疾侄子,听见里屋传来侄女压抑的抽泣——父亲早逝、长兄杳无音信、大嫂改嫁他乡,这个风雨飘摇的家需要新的顶梁柱。
“成娃,痛就喊出来。”母亲颤抖的声音里带着泣音。谢克成将呜咽咬碎在齿间,额角青筋暴起,汗水浸透了粗布衣衫。他深知,此刻若向命运示弱,这个家就会如风中残烛般熄灭。清晨鸡鸣时分,他咬牙撑起身体,用竹杖代替右腿,一次次尝试着“走”起来。
时间,让他重生。当第一缕晨光穿透窗棂,他已背着竹篓踏上崎岖山道,开始日复一日的“求生之路”。
清晨露水未晞,他单膝跪在碎石遍布的坡地,用钢钎凿出一个个树坑;正午烈日当空,他匍匐在田垄间除草施肥;暮色四合时,他又要赶回家照料猪仔。10年间,40亩中药材基地从无到有,每一株茁壮的药苗都浸润着他的血汗。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谢克成迎来人生转折。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他开始了科学养蜂,30箱蜜蜂在花海中酿造甜蜜。为掌握现代养殖技术,他拄着拐参加培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养蜂要点。深秋采蜜时节,他连续半个月吃住在蜂场,被蜇得满脸红肿却乐在其中。当金黄的蜜糖汩汩流出时,这个铁汉眼眶湿润,他终于把生活的苦酿成了蜜。
2019年立冬,谢克成在村委会架起投影仪,为村民讲述他的发展故事。种蔬菜、养鸡养猪、制作豆腐乳、加工红薯粉条、烘制腊肉,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成功并没有让他满足,他始终心怀感恩,想着如何回报社会、帮助乡亲。他开始向村民传授养蜂技术,免费为他们提供蜂箱和蜜蜂,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养蜂队伍中,东关村的养蜂产业逐渐形成了规模。他还为村民寻找销售渠道,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村里的蜂蜜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如今,东关村的蜂蜜已经远销全国。谢克成的“产业”遍地开花,一年下来纯收入达到5万余元。好事一件接着一件,侄女顺利考上了技校,毕业后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还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初晨,谢克成依然在田间忙碌。这个用坚韧改写命运的山里汉子,正以永不停歇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他说:“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