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青波 华蕾 李友奎
仲春时节的紫阳县焕古镇,山峦叠翠,茶香四溢。3万余亩茶园宛如山中绿色的波浪,在春风的轻抚下,涌动着丰收的希望。
“我们一行5人过来的,在这里采茶,管吃管住,一天能挣130块。年纪大了,在这儿采茶能挣两三千块钱,补贴家用挺好的。”从四川万源市赶来的采茶工罡秀芝满脸笑容,手上的动作一刻不停。
走进焕古镇东河村,成片的茶园分布于半山之间,茶树新绿盎然,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柔和的光芒。三五成群的采茶工人身挎竹篓,穿梭在茶垄间,熟练地采摘着鲜嫩的茶芽。
茶产业不仅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收入,也解决了群众的就业问题。“我们种植了十二三亩茶园,今天请了6个采茶工人,一天大概能采十七八斤茶叶,鲜叶130一斤,能卖两千多块钱,一年下来能够落到两万多块钱”。东河村茶叶种植户代忠兵盘算着一年的收成情况。
安康市融媒体中心(原安康广播电视台)自2018年帮扶东河村以来,围绕产业发展、基础建设、乡村振兴、宣传推介等方面大力开展帮扶,先后争取和投入帮扶资金近400万元,持续聚力推动茶叶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目前该村已建成4000亩茶园,11家生产加工企业(作坊)。
东河村党支部书记彭茂林介绍说:“今年预计全村茶叶产值约800万元,户均收入2万元。目前,我们已经招募了500多名外来采茶工,后续人数可能还会增加,采茶旺季预计带动周边群众就业700余人次,4月底春茶生产基本结束。”
焕古镇种茶制茶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该镇自唐代起就是朝廷贡茶的原产地。近年来焕古镇结合当地产业特色,成立了茶产业链党委和镇茶业协会党支部,通过深化“三联”工作机制,加强党对茶行业的领导,凝聚起各方力量,推动焕古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的要求,焕古镇采用“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模式,更新加工生产设备,改良茶叶品种,提升茶叶品质,实施科学化管护,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引入现代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体系,大力发展“智慧茶园”,不仅提升了茶叶品质,还为当地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山上采茶忙,山下炒制香。在焕春苑茶业有限公司内,机器轰鸣,茶香弥漫,负责人张小磊正忙碌着给西安客商包装新茶。“今年春茶生产已经开展一周了,因为今年雨水较少,茶叶芽发得晚一些,但口感和香气都优于去年。”张小磊介绍,公司拥有300多亩茶园,同时通过“订单式”收购本村及周边村茶农的茶叶,严格遵循收购标准、控制茶叶品质。“今年计划生产约4吨茶叶,通过延长生产周期,也让茶农获得更多收益。”
茶叶是焕古镇的首位产业,也是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焕古镇已建成茶园3万余亩,4个市级示范园区,拥有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小农业生产企业(作坊)100余家,当前均已进入春茶采摘和生产旺季,预计春茶产量超过800吨,综合产值超过8亿元,茶叶产业收入占农户收入的63%以上。
农业产业兴旺,文旅活力迸发。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焕古镇抢抓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机遇,借力古镇3A级旅游景区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产业融合发展为突破口,积极顺应文旅产业发展态势,大力支持培育“文旅+”新业态,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拓展旅游业态,进一步打响了“贡茶古镇”文旅名片。
近年来,焕古镇紧紧抓住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机遇,按照“稳规模、强管理、建品牌、重营销、提质效”的发展思路,深化与中茶所、中茶公司的合作,依靠科技赋能,提升全域绿色生产和工艺水平。焕古镇党委书记孟庆国说,“为解决茶企和茶农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用钱、用工、用电难题,焕古镇政府前期组织召开了政银企座谈会和劳务招聘会,强化产品质量和市场监管,实现了产量和产值的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