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珊
穿境而过的汉江把紫阳县洞河镇分隔为一江两岸,悠悠汉江水静静流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胡才明夫妇长达30年的坚守与奉献。他们驾驶摆渡船,风雨无阻地迎来送往,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群众搭建了一座温暖的“连心桥”。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江面的薄雾,胡才明夫妇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检查船只、整理缆绳,确保每一处细节都安全无误,这是他们雷打不动的习惯。“安全是第一位的,容不得半点马虎。”胡才明总是这样强调。妻子吴自芳,总是在一旁默默协助,眼中满是默契与支持。
你渡过来,我渡过去,两条船如同默契的舞者。摆渡的行程简单而重复,但每一次出发都承载着群众的期待与信任。无论是赶着去集市售卖农产品的农户,还是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又或是赶船上班的年轻人,在这艘小小的渡船上,都能感受到胡才明夫妇的热情与关怀。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胡才明会小心翼翼地搀扶上船;偶遇调皮好动的小孩,吴自芳则会贴心提醒随同的大人照看好小孩;碰到着急赶路的乘客,尽量加快速度,却又不忘叮嘱大家注意安全。他们还不时与大家唠唠家常,让渡船充满温馨。
30年来,渡船换了一艘又一艘,胡才明夫妇的脸上也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他们对摆渡的执着从未改变。跨江渡船一直是洞河群众出行的重要通道,它承载着村民们的生活与希望,是连接乡村与外界的重要纽带。尽管近些年交通逐渐改善,群众出行有了更多选择,胡才明夫妇的渡船,仍是许多人心中割舍不下的温暖记忆。“有一次暴雨突至,水位半小时涨了半米,多亏他们俩,一人在船头观察水势,一人在船舱掌控方向,把在河对岸务工后急需过渡的20余名被困群众安全接回了家。”“坐他们的船,踏实。这么多年,他们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一位常坐渡船的群众感慨道。
摆渡的微薄收入,只够勉强维持家庭生计,他们也曾因抚养家里的2个大学生孩子捉襟见肘,但胡才明夫妇从未有过怨言。“这不只是为了赚钱,是一种责任,也是对这片土地和乡亲们的感情。”胡才明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们坚守的初心。
当夕阳为江面镀上金边,两艘渡船缓缓靠岸。胡才明和吴自芳并肩收拾着船内的杂物,他们的身影与暮色中的渡船,早已成为洞河镇最温暖的风景。“只要还能干的动,只要群众还有需求,我们就一直会将摆渡进行下去。要是哪天跨汉江大桥修通了,时代把我们淘汰了也不可惜,毕竟这对洞河群众来说是大好事!”胡才明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眼中满是坚定。这份朴素的坚守,恰似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两岸百姓的出行路,也温暖着每一个洞河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