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欣欣
“这批虾苗长得好,荷花也陆续开放,游客既能赏花又能品虾,收益会更可观。”盛夏时节,走进紫阳县蒿坪镇改革村千亩荷塘,改革村党支部书记、镇人大代表郑大卫正在俯身查看“荷虾共养”的虾苗长势。这是他不满足于单一荷花种植,外出取经后引入优质虾苗养殖,才成就了“水里养虾、水面开花”的立体生态模式。
近年来,紫阳县蒿坪镇人大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和美乡村建设,积极组织发动各级人大代表主动担当作为,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环境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贡献了代表智慧和力量。
产业兴,特色产业铺就致富新路径
在蒿坪镇东关村富硒粮蔬基地的大棚内,豇豆垂挂如帘,辣椒缀满枝头。东关村党支部书记、市人大代表危成成指着长势喜人的作物介绍道:“我们积极探索‘支部建大棚+代表做表率+农户承包’模式,村集体兜底,鼓励农户种植。在人大代表的宣传带动下,圣女果、羊肚菌、西蓝花等高附加值作物相继落户,实现四季丰产。更关键的是,通过精深加工,富硒农产品的价值实现了翻番,成功销往西安、江苏等地,曾经的‘提篮售卖’蝶变为如今的‘精品直销’。”这一转变,村民感受最深。“以前只会埋头种地,现在从种到卖都有人操心,收入还翻倍了。”村民们的笑容里满是获得感。“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让富硒资源真正转化成了村民增收的底气。2024年,东关村带动就业50余人,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208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跃升至1.63万元。
蒿坪村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邱寿高则深谙融合发展之道:“光卖茶叶不行,要想办法让游客留下来喝茶、吃饭、买特产,带动周边生意活起来。”在蒿坪村的千亩茶园里,他积极引入青春茶壶、观光小火车等网红打卡点,有效聚集人气,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代表们不仅引路,更重赋能。金石村党支部书记、镇人大代表乔兴华依托农夫集市组织实用技能培训,助力6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王家河村党支部书记、镇人大代表胡以准聚焦“能人效应”,积极对接产销资源,帮助20余名村民依托村内产业稳定就业。
治理活,下沉一线激活善治新引擎
乡村善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红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镇人大代表陈绪莲主动下沉网格,化身矛盾调解员。当得知两户邻居因宅基地界石挪动起了争执,她忙上门调解:“赵大哥,李大嫂,界石位置老会计那有记录,咱一起去找找,实地量清楚,总比怄气强。”一番耐心沟通和实地丈量后,双方心服口服。她还定期走访重点人群,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培育文明乡风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金石村党支部副书记、县人大代表邝安丽依托金石村孝义文化园深耕细作,在“道德讲堂”上,她用身边人孝敬老人的真实故事打动村民。课后,几位老人拉着她的手感慨万分,“就该多讲讲这些实在事!”得知有村民要大办丧事,她主动上门劝说:“王大哥,王叔勤俭了一辈子,后事从简不铺张,既是为你们减负,也符合王叔节俭的美德。”在她的努力下,丧事简办等新民风成为共识,村规民约深入人心。悉心照料患病公婆多年的村民夏胜德,先后获评县道德模范、“安康好人”,她对邝安丽说:“照顾老人是本分,没想到还受了表扬。”
生态美,内外兼修提升乡村新颜值
近年来,蒿坪集镇面貌日新月异。这一切,离不开党委政府的苦抓实干,也离不开街道社区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钱远红的“刚柔并济”。过去垃圾清运不及时,商户时有杂物乱堆现象,她便带着社区干部坚持每天巡查,督促整改。一次夜间巡查到张家商户时,见门口堆满了杂物,她上前和气地说:“张老板,门口干净了,顾客看着舒心,生意自然更红火!垃圾车马上来,我们搭把手一起收。”她不仅柔性劝导,更主动联系保洁公司增加清运频次,用小喇叭走街串巷宣传环保理念。在她刚柔并济的努力下,集镇实现了由“脏乱差”到“净畅美”的转变。
如何让乡村之美长久驻留?神龙富硒产业园负责人、县人大代表邱超和黄金村党支部书记、镇人大代表曾祥鹏接续发力。
邱超为了让镇子更美,自掏腰包购买一万余株花苗捐赠给各村。他乐呵呵地跟工作人员说:“家家种点花,咱们镇子就更漂亮了。”
曾祥鹏带头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对观望的村民老刘说:“家门口这块地平整下,种点花草,看着多清爽!来,我帮你一起弄。”
王宗伟是黄金村的联村领导,也是一名镇人大代表。联村期间,他深挖文化底蕴,精心设计“北沟记忆”文化墙。为了让黄金村的和美乡村建设承载起厚重的集体记忆,他与施工方反复沟通:“设计要还原旧貌,尽量用老砖、老瓦、老物件,修旧如旧,才能留住乡愁,让年轻人记住这段历史。”他的用心用情让北沟口焕发新生,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从富硒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到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再到人居环境的诗意蝶变,蒿坪镇各级人大代表正日益成为撬动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支点。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让乡村既保留了传统耕种的醇厚韵味,又焕发出与时俱进的蓬勃活力,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