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余兴福
8月26日,紫阳县委十六届九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在省委作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决策部署后,紫阳推出建设文化强县的具体实施方案,为县域文化发展按下“加速键”。
建设文化强县,首先要厘清自身的优势与短板。当前,全国各地纷纷深耕文化领域,竞相打出“文化牌”。在此背景下,紫阳应如何精准发力,推动文化品牌出新、出彩、出圈,真正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民国《紫阳县志》记载,紫阳“五方杂处,土著无多”。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迁徙,使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秦陇文化在此深度融合,秦人的勇猛、巴人的乐观、楚人的风情,共同滋养出紫阳人刚毅坚韧的精神特质。曾有外地游客感慨:“紫阳是个‘鬼地方’,来了就不想走!”这份留恋,源于紫阳丰富的美食、多样的景致,更源于紫阳人热情友善的处事风格。正如外界对紫阳的共识,紫阳人走到哪里,都能凭借韧劲闯出一片天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育一方风情。先民们将各自家乡的饮食、技艺、民俗带到紫阳,使这片土地充满独特魅力。他们在山高坡陡的环境中“土里刨食”,却始终保持“以苦作乐”的生活态度,沉淀出紫阳文化最动人的底色。
紫阳素有“文化大县”之誉,这份自信底蕴深厚。这里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歌之乡”,《中国民歌集成·陕西篇》收录紫阳民歌90余首,《中国民歌词典》列举的9首陕南民歌中,紫阳民歌占5首;紫阳民歌剧作为陕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被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1975年7月,陕西省群众音乐活动经验交流会专程在紫阳召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安康文坛“紫阳三女子”现象红极一时,成为地域文化的亮眼符号;九十年代,李春平从紫阳走向文坛,十年间出版7部长篇小说、30余部中短篇小说及1部报告文学,在中国文坛占据一席之地。可以说,20世纪末是紫阳文化振兴的黄金时期,紫阳人用实力书写了辉煌篇章。
笔者查阅档案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紫阳五次党代会报告和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均重点提及“文化旅游”。尤其在2013年和2021年,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紫阳县加快文化繁荣发展推动文旅兴县的实施意见》,持续为文化发展谋篇布局。期间,紫阳成功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县”;国内首部以县级行政区命名的实名制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斩获五项大奖;紫阳本土作家也于2008年和2024年结集出版文化丛书,推动地域文化系统传承。
但客观来看,紫阳文化发展仍存在明显短板。紫阳县委、县政府虽重视文化工作,但部分决策部署落地成效不足,许多规划未能“开花结果”;紫阳文化人虽努力,但整体尚未取得具有全国、全省影响力的成就和突破性作为。如今的紫阳文化,与“文化大县”称号已不相匹配,与“文化强县”目标更有不小差距。在周边县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紫阳已清晰感受到文化发展的压力与紧迫。
近年来,紫阳县立足丰厚文化资源,强力推动文旅融合,着力打造“汉江画廊·茶歌紫阳”文旅品牌,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今年策划实施的“开麦吧!茶乡”茶文旅超级IP活动大放异彩,锚定文旅出圈、产品出县、工作出彩、惠民出效“四出”目标,构建“非遗范儿、民俗趣儿、乡土味儿”三大特色场景,推出城市打卡游、山水探秘游、非遗研学游、硒养度假游、古镇风情游五条精品线路,成功打造了一场全省乃至全国茶文旅融合盛会,实现了活动效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的共赢。
然而,在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紫阳文化要想在省、市乃至全国文化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仍需探索更具针对性的“做强之路”。如何推动紫阳从“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跨越?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准发力:
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建设文化强县,绝不能固守成规、各自为政。“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需同步推进、相辅相成。
解放思想的核心,是打破主观认知与客观实际相脱离的桎梏,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统一思想的核心,是在共同目标与科学路线基础上凝聚共识,确保各部门、各群体步调一致,避免“九龙治水”“各自为战”的内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不解放,行动受束缚;思想不统一,行动难协同。唯有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凝聚力量,才能不断破解文化发展堵点,开创文化事业新局面。
要在齐抓共管中凝聚合力。文化强县建设涉及资源挖掘、保护传承、产业转化、品牌推广等多领域,任务繁重,绝非宣传文化部门能独立完成之事。必须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凝聚推动紫阳文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部门需主动对标文化强县目标,明确职责: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文旅部门聚焦资源整合与产业培育;发改、财政等部门做好资金与项目支持;乡镇盘活基层文化资源……通过主动补位、密切协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要在守正创新中深化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守正是文化传承的根基。紫阳文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守正创新中深化改革。一方面,要坚守文化根脉,深入挖掘紫阳民歌、硒陶技艺、汉调二黄等非遗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通过建立传承人培育体系、建设非遗展示馆、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保护好、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守住紫阳文化的独特性和辨识度。
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数字化、智能化趋势,用现代科技与创意为紫阳文化赋能。传播上,利用短视频、直播、VR/AR等技术,打造“云上紫阳文化馆”“线上民歌会”,突破地域限制;产品上,开发民歌数字专辑、硒陶文创、茶文化数字藏品等,推动传统文化年轻化、时尚化“出圈”;场景上,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景观、现代艺术创作和旅游产品设计,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
同时,要破解“资金瓶颈”与“人才瓶颈”,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发挥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健全文化创新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激发创新积极性。
要在文化赋能中激发活力。文化不仅是精神财富,更是推动发展的“软实力”。紫阳应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动文化与旅游、农业、工业、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文化+”的乘数效应。
以文旅融合为例,可重点以“茶旅融合”为突破口:依托26万亩富硒茶园与千年茶文化,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基地,开发茶文化研学、茶园观光、茶乡民宿等主题产品,将“一片茶叶”升级为全产业链的“文化IP”。
同时,整合汉江风光、明清古街、民俗村落等资源,设计汉江画廊休闲游、非遗体验游、茶乡康养游等精品线路,串珠成链,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此外,还可推动文化与农业、工业、康养等跨界融合。开发富硒茶月饼、民歌主题农产品等“文化+农业”产品;打造硒陶文创生产线、民歌主题工坊等“文化+工业”项目;建设以茶文化养生、民歌疗愈、中医药养生为特色的康养基地,拓展文化产业空间,使文化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关于建设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已明确六项重点任务与五条保障措施,紫阳县委更是提出清晰目标:到2030年初步形成具有紫阳特色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县。蓝图已绘就,目标已明确,关键在于真抓实干、奋力向前。正如紫阳县委书记向德刚所强调:“紫阳的事,得紫阳人办!”紫阳文化何以做强?答案就在每一位紫阳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行动中,在全县上下同心协力、久久为功的坚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