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欧绪珍
日前,紫阳县召开2025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座谈会。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青年学子,从实践亲历者的视角,积极发言,畅谈他们眼中的紫阳变化,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
这场“青春与茶乡”的深度对话,正是紫阳持续推动校地融合、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不断走实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共青团紫阳县委精心搭建平台,精准对接需求,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走过场”变为“真实践”,奏响了一曲青年与茶乡共同成长的“双向奔赴”协奏曲。
“童伴小课堂”:校地共建点亮留守儿童七彩假期
“情绪卡片游戏”“防溺水动画”“非遗拓染”……在西关社区的“童伴小课堂”上,课程表新颖又实用。这里不再是简单的功课辅导班,而是集安全自护、心理健康、法治信仰、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素质教育“第二课堂”。
“我最喜欢做‘非遗拓染’。”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汪宇航举着自己用树叶和锤子印染的手帕,兴奋地说,“西安外事学院来的夏安玉老师教我们,原来树叶也能变成画。”童真的笑语,印证了课堂的吸引力。
团县委充分发挥枢纽作用,创新构建“高校团队+公益组织+社区”三方协同模式。一方面精准对接寒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另一方面系统建立“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人才库,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向基层输送。2025年暑期,共有19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138名大学生参与“童伴小课堂”服务,累计开展活动55期,覆盖15个村(社区),服务少年儿童达825人次。
“返家乡”实践:在乡土深处读懂基层治理
这个暑假,30余名“返家乡”大学生的身影活跃在紫阳的党政机关、乡镇街道以及志愿服务现场。从县政府的办公室到镇上的农业服务中心,从市管所到村委会,他们是投身家乡建设的实践者。
在红椿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实践的汪大春,这个暑假的主要工作是和农技员一起下乡统计玉米大豆套种面积。“书本上的‘乡村振兴’是宏大的战略,但在这里,它就是帮老乡核算一亩地能领多少补贴,是田间地头一脚泥。这份‘泥土气’,是坐在教室里永远学不到的。”他感慨。
为了深化大家对家乡的认同感,团县委与县文旅广电局联合组织了“青春返家乡 书院拓新思”文化实践活动。大学生们走进文笔山东来书院,在座谈中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在文史馆、美术馆的参观中触摸紫阳深厚的文脉传承。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抽象的家国情怀变得可感可触,强化了“返家乡、爱家乡、建家乡”的情感根基。
青春绽放:在服务与奉献中锤炼自我
实践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远超想象。“茶乡夏亲水 青春正开麦”大学生音乐会在老城唱响,青春的歌声与古街的砖瓦碰撞出传统与现代的火花。从台前光鲜亮丽的演员到幕后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大学生们用热忱与责任,为茶乡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
负责后台协调的志愿者陈秋瑞连续工作了数小时:“累,但值得!当台下观众打开手机手电筒跟着节奏摇摆,形成一片星海时,我觉得所有汗水都化成了感动。”
而更多的精彩,正由全国20余所高校的“三下乡”团队在紫阳的广袤大地上书写。他们深入茶山助力电商直播,走进社区开展普法宣传,发挥专业所长为紫阳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化传承贡献智慧与汗水。
团县委通过构建“需求—人才—转化”的精准链路,成功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盘子”。高校智力和青春活力为紫阳的发展增添了新动能,而紫阳这片热土,也以其丰富的实践场景和真实的民生课题,成为大学生们增长才干、锤炼意志的“社会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