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欧绪珍 覃津津
作为陕南地区规模第二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社区,紫阳县城关镇仁和社区通过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进企业入驻、鼓励自主创业等多项举措,帮助7946名搬迁群众不仅“搬得进”,更逐步实现“住得好、能致富”的新生活。
9月16日上午,走进瑞远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缝纫机哒哒作响,工人们正低头专注地赶制校服。自2021年入驻仁和社区以来,这家社区工厂已成为不少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的首选之地。
“目前工厂里有50多名搬迁群众在这里就业,工人们月工资最高的能拿到6000多元,平均也能达到3000元。”瑞远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主任王新会介绍。
从高滩镇搬来的娄行琴在瑞远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工作了一年多。她说:“刚搬来时,最担心的就是找不到工作,心里挺忐忑的。后来社区建起了这个工厂,我们总算安下心来。”
如今,她每月能挣三四千元,下班回家只需十来分钟,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既能照料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又能获得稳定收入,娄行琴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更让她感到温暖的是,工厂还专门开辟出一片“儿童乐园”,员工子女放学后可以在这儿写作业、做游戏。弹性工作制也让工人们能灵活接送孩子。据了解,近年来,该工厂已累计发放工资400余万元,先后吸纳来自15个乡镇的搬迁群众稳定就业。
除了进厂务工,自主创业也逐渐成为搬迁群众实现就业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2020年,黄国洪从界岭镇迁入仁和社区后,敏锐地察觉到社区内潜在的商业需求。“刚入住时,就连买一包盐都要步行十几分钟到小区外;家里来了客人,想点几个菜,要走到更远的地方才能找到餐馆。”黄国洪说。
与妻子商量后,黄国洪决定从摆地摊开始尝试创业。什么商品需求大、什么能赚钱就卖什么,生意好时一天能赚500元,淡季也有两三百元。凭着肯吃苦、脑子活,地摊每月纯利润稳定在一万元左右。随着地摊生意越做越红火,黄国洪和妻子萌生了新的想法:在社区里开一家餐馆,更好地服务居民的同时,也拓展自己的事业。
从高滩镇搬来仁和社区的谢章平,如今是这家餐饮店的厨师。此前,他常年在外打工,干过餐饮、学过修脚。搬迁后,家门口工作让他有了归属感。“每月工资大概四五千元,旺季能拿到6000元至7000元。虽然比不上外出打工挣得多,但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工作稳定,心里踏实。”谢章平说。
搬迁是第一步,实现“稳得住、能致富”才是关键。为此,仁和社区积极开展“因人施培、因岗施培、因产施培”的精准技能培训,近年来组织修脚足浴、美食烹饪、保洁等“短平快”职业技能培训多次,累计培训超千人次,有效破解了搬迁群众“技能弱、就业难”的困境。
从社区工厂到技能培训,从“搬出来”到“扎下根”,紫阳县城关镇仁和社区用扎实的举措和温暖的服务,让7000多名搬迁群众实现了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的转变,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