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珊 储松峰
汉江碧波绕镇而过,汝河、洞河在此相拥,紫阳县洞河镇因三河交汇而愈显温润。这水的包容,不仅滋养了土地,更融入了治理智慧,孕育出以“和”为魂的乡村治理新图景。
作为紫阳县东大门,洞河镇不仅是“汉调二黄”的发源地,更是县域乡村治理的先行探索者。近年来,该镇紧扣平安建设核心目标,以“群众少跑腿、服务更暖心”为出发点,将“一门进出、最多跑一趟”作为治理突破口,同步深耕“三和议事厅”特色品牌,联动汉滨区大竹园镇、岚皋县大道河镇、堰门镇,共同打造“三县四镇”区域共治新格局,走出一条具有“水韵洞河”鲜明辨识度的乡村善治之路。
“一门进出”优服务,闭环办理暖民心
“以前反映宅基地纠纷问题,跑了村上跑镇上,找完这间办公室再找那个站所,来回跑两三趟还没眉目。现在到镇综治中心反映问题‘一门进出’,拿张《受理告知单》,3天就有干部上门核查,真是省了大心!”近日,刚办完手续的洞河镇二台子社区居民李大爷,对综治中心的“一站式服务窗口”连连点赞。这一从“多头跑”到“一站办”的转变,正是洞河镇聚焦群众需求、优化治理流程的生动缩影。
地处三县交界的洞河镇,群众诉求涵盖矛盾调解、民生服务、政策咨询等多个领域,过去“部门分散、流程不清”的问题,让不少群众“跑断腿、磨破嘴”。为破解这一治理痛点,镇党委、政府将综治中心打造成受理群众诉求的“总枢纽”,整合信访、司法等部门力量,实行“一窗受理、分类办理”机制——群众的问题诉求,只需到综治中心登记,工作人员会根据诉求类型现场研判,出具载明“责任单位、办理时限、反馈方式”的《受理告知单》,实现“诉求一口清、受理一站式”。
“群众的事,不能等、不能拖,必须有明确的时间表。”洞河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江东介绍,该镇创新推出“红黄蓝”三色处置机制,按诉求复杂程度精准派单、闭环管理。
为确保“事事有回音”,该镇还依托“紫阳县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对群众反映的诉求进行实时跟踪,办结后1个工作日内电话回访。今年以来,镇综治中心共受理群众诉求76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最多跑一趟”真正从口号变为现实。
在“一门受理”的基础上,洞河镇更将服务延伸到“家门口”,以“三和议事厅”打造基层矛盾化解“微阵地”。走进洞河镇“三和议事厅”,墙上“人和凝共识、家和筑根基、事和破症结”的标语格外醒目,村民与“和事佬”围坐一桌,用“乡音拉家常、乡情解隔阂”。
今年6月,集镇商户与村民因抢占摆摊位置争执,“和事佬”老吴先聊“都是洞河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情,再讲集镇管理政策,当天就达成“划线经营、轮流摆摊”共识;而涉及跨村的林地纠纷,则由议事厅收集情况后对接镇综治中心,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闭环。截至目前,全镇52件重点矛盾纠纷中,38件由网格员及“和事佬”在“三和议事厅”当场化解,14件通过议事厅对接综治中心闭环解决,真正实现“矛盾发在乡里、解在乡里”。
“四镇联动”破壁垒,区域共治护平安
“多亏两镇干部联合调解,我这渡船停靠的事总算解决了!”近日,洞河镇洞河村村民明师傅的感慨,道出了 “三县四镇”区域共治的实效。此前,他的渡船因生产生活需要,航线涉及岚皋县大道河镇水域,两地村民对停靠点争执不下,洞河镇与大道河镇干部联合座谈,结合规定与需求定方案,化解了跨区纠纷。
作为紫阳、汉滨、岚皋三县交界地,洞河镇与汉滨区大竹园镇、岚皋县大道河镇及堰门镇山水相连,共享汉江水域、跨镇公路,过去因行政壁垒,跨区渔业纠纷、水域管理、治安防控等问题频发,洞河村民在大道河务工遇纠纷,大竹园商户到洞河集镇经营遇矛盾分歧,群众常因“看得见管不着”“多头跑”抱怨。今年4月,四镇主要领导及相关站所办负责人齐聚洞河,细化并续签《“三县四镇”平安建设区域共建共治协议》,从制度上打破壁垒,构建“信息共享、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应急联动”的共治格局。
“跨区问题,关键在‘联’不在‘分’。”洞河镇党委书记唐帅表示,四镇明确“属地牵头、联合处置”原则:跨区矛盾由先接到诉求的镇牵头,同步联系涉事镇共同调解;应急事件实行“首接负责、协同响应”,如汛期河堤巡查、山林火情处置,首接镇先启动预案,其他镇立即派人力物力支援。
为让联动更高效,四镇搭建“线上+线下”双联动平台。线上,由平安法治办、派出所、应急管理站等组建工作群,实时共享可疑人员信息、安全隐患线索。今年4月,大道河镇网格员发现一名流浪人员,通过群内发送照片、描述特征,很快核实为洞河镇居民,两地联动当天将其接回,并协调解决其家庭矛盾。截至目前,工作群已共享信息30余条,联合处置走失人员、违规捕捞等问题6起。
线下“联巡逻”让治安防控更严密,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期间,四镇民警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组成联合巡逻队,沿汉江、跨镇公路等排查隐患、劝阻违规捕捞。今年端午节,巡逻队在交界河段制止2名群众违规捕鱼,消除执法争议。数据显示,联合巡逻后,四镇跨区违法犯罪发生率同比均有所下降,群众安全感提升。
区域共治的核心是服务群众,四镇不仅聚焦“平安”,更着眼“民生”,联合推出多项便民举措。在汉江流域保护中,四镇同步开展“禁渔禁捕”宣传、垃圾清理行动,共同守护一江清水。在今年的文旅活动中,四镇联合举办民歌交流展演等,通过资源共享及活动互动增进情感认同。“现在不管是办事、还是赶场,感觉四镇像一家人,特别方便。”经常到洞河集镇购物的大道河镇村民刘女士说。
队伍提能强基础,机制兜底固根基
“调解5起矛盾,拿到1200元奖补,既帮乡亲解了难,自己也有收获,这活儿干得值!”10月中旬,洞河镇红岩村“和事佬”周师傅拿着刚到账的补贴,向同村网格员魏世国分享喜悦。如今在洞河镇,像周师傅这样主动参与治理的群众越来越多,这背后,是该镇通过“建队伍、定机制”,为乡村治理注入的长效动能。
今年以来,洞河镇聚焦基层治理“谁来干、怎么干、干得好有激励”的核心问题,从队伍建设和机制保障两端发力,让治理力量“沉下去”、治理效能“提上来”。在队伍组建上,该镇精选83名村组干部、党员、公益性岗位人员组成网格员队伍,明确“每日巡查、每周上报”职责,负责收集诉求、排查隐患;同时筛选69名有威望、懂政策的村民担任“和事佬”,按“老干部和事佬解旧账、村望和事佬化摩擦、专干和事佬答政策”分类分工,形成“网格员找问题、和事佬解矛盾”的联动模式。
“光有人干还不够,得让大家有干劲、有保障。”镇平安法治办主任罗超介绍,该镇拟定“分级奖补”政策,对网格员按排查矛盾等级发放奖励,上报一般矛盾(蓝色)每件50元、复杂矛盾(黄色)每件100元、重大矛盾(红色)每件200元;“和事佬”则按调解难度领补贴,简易纠纷每件100元、一般纠纷每件200元、复杂纠纷每件300元至500元,奖补资金公示后直接兑现到个人账户。同时,每年评选“优秀和事佬”,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让“和事佬”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今年全镇已发放“以案奖补”资金5000余元,激励更多群众主动参与到矛盾调解中来。
除了物质激励,该镇还通过“培训+考核”提升队伍能力、压实工作责任。每季度组织1次网格员、“和事佬”专题培训,内容涵盖矛盾识别、政策解读、应急处置等,今年已开展3场培训。同时建立“季度调度、半年评估、年度考核”机制,将治理成效与镇、村干部绩效考核挂钩,对工作突出的站所和个人予以表彰,对落实不力的进行谈话。结合镇情实际,该镇还梳理形成《洞河镇乡村治理工作规范》,明确“一门进出”“三色处置”等流程标准,避免“人走政息”。
队伍强、机制实,带来的是治理效能的显著提升。目前,洞河镇网格员提前发现矛盾线索占比超80%,“和事佬”现场化解纠纷率达73%,基层治理响应速度较去年大幅提升,群众对治理工作的认可度持续提高。“现在镇上有人管事、有机制办事,咱们过日子更安心了。”二台子社区居民陈大妈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的真实感受。
如今的洞河镇,汉江碧波荡漾,集镇秩序井然,群众笑容灿烂,这幅“平安、和谐、宜居”的画卷,正是该镇以平安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从“一站办理”的便民微光,到“四镇共治”的协同格局,从“队伍提能”的硬核支撑,到“奖补激励”的长效保障,洞河镇正以治理的“温度”与“力度”,让平安幸福的根基深扎于三河之畔,为县域乡村治理现代化书写着生动的“洞河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