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邓雨杰
华灯初上,紫阳县西关社区紫邑新城小区支部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一场轻松融洽的“邻里夜话”正如期举行,小区支部工作人员、党员和社区居民围坐畅谈。
这不是什么聚会,也没有刻意固定的活动,而是社区变被动为主动、精准收集民情民意的一场恳谈。
“我们通过‘邻里夜话’的形式,搭建社区与群众互通的平台,畅通诉求渠道,把苗头性问题化解在基层,及时收集促进社区发展的建议意见。”西关社区党委书记康乐道出了工作方法的转变。为彻底摸清居民“急难愁盼”,社区不再仅仅依赖群众来访,而是通过常态化“邻里夜话”与日常走访,主动倾听、提前发现。
在一次次夜话中,“楼前光秃秃,想添休闲凳”“摩托车充电难”“角落垃圾清理不及时”……这些居民随口提起的“小事”,都被社区干部一一记录在群众需求登记台账上,明确责任人、办理时限和推进节点,做到“事事有记录、件件有跟踪”。社区党委每周对照台账调度进展,让居民的每一条诉求都有“回音”,都能看到“走到了哪一步”。
“以前想聊天没地儿坐,现在好了,这石凳真暖心!”15号楼的张阿姨坐在新装的休闲石凳上,对前来回访的社区干部连声称赞。这正是“邻里夜话”收集到的需求落地为“实景图”的缩影。社区快速响应,在14、15号楼口袋公园里安装了休闲石凳和健身器材,让这里变成了受欢迎的“邻里小广场”。
与此同时,针对“夜话”中反映强烈的“充电难”问题,社区迅速联合物业、对接相关部门,紧锣密鼓地推进摩托车停车场充电桩安装项目。从实地勘察到基座浇筑,进度一目了然。台账里的“待办项”,正一件件变成居民看得见的便利与温暖。
“邻里夜话”也激发出社区治理的更大合力。针对居民反映的环境卫生问题,社区不仅协调物业,更发动党员和志愿者带头开展“随手捡”行动。许多居民看到干部和党员们下班后还在为大家的事忙碌,也主动加入清理队伍。“现在看到垃圾都会顺手捡起来,环境干净多了!”居民刘阿姨笑着说。
从“被动接单”到“主动寻需”,立足“办小事、暖民心”活动,西关社区充分发挥“邻里夜话”作用,搭建起党群连心桥。下一步,西关社区将持续深化服务,让党群关系在一次次温暖的“夜话”中愈发紧密,共同谱写社区治理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