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地区的三线建设主要是围绕襄渝铁路、阳安铁路的修建及电力、通信等地方基础设施而展开的,包括两条铁路及配套的安旬、旬白、恒紫、镇旬等公路建设工程,石泉、安康水电站的建设工程,一些医院、工厂的迁建及新组建的企事业单位,一些军工及涉及军工的企事业单位的迁建及新组建等。安康地区的三线建设自1969年解放军铁道兵进驻安康开始,到1980年10月襄渝铁路电气化结束,历时12年。
三线建设期间,83万铁道兵、民兵和学兵汇聚在襄渝、阳安铁路沿线,展开了一场由理想、激情、奉献精神支撑的铁路建设大会战,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人生赞歌。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全力支持,为铁路建设筑起了坚实的后盾,共同创造了人定胜天的伟绩。安康先后动员30余万民兵修筑襄渝、阳安铁路及其他工程,成为建设的重要力量,付出了巨大牺牲。
三线建设期间,安康各县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兴修了一批以水轮机带动发电机的小水电站,1979年,全区有小水电站416座,总装机约1.3万千瓦。1970年11月25日,国家投资开工修建石泉水电站,于1973年12月10日汉江截流、水库蓄水,第一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1975年,第二、三台机组投产发电,工程总投资1.93亿元,设计年发电量6亿千瓦时。坝顶北端建有1处220千伏变电站。1970年,安康区内发电量755万千瓦时,1975年达4.62亿千瓦时,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在此期间,全区电网建设也大大加快,相继建成安康、石泉、汉阴、五里等变电站及多条输电线路,从根本上改善了本地区落后的电力供应状况。1975年,国家投资14.3亿元,水电部第三工程局开工修建安康水电站,这是该区乃至全省最大的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旅游等综合效益的水电站工程。
三线建设期间,安康的邮电通信事业得到长足发展。阳安、襄渝铁路的修筑,为安康开辟了铁道邮路;县区地方公路的修建,使汽车、摩托车、自行车邮路得到了发展。1976年,全区有铁道邮路498公里,汽车邮路967公里,摩托车邮路297公里。1978年,区内基本实现乡乡通公路,汽车邮路增至1065公里,摩托车邮路585公里,自行车邮路6公里。阳安、襄渝铁路,石泉水电站等大型工程的兴建,增加了人们对长途通信的需求量。1977年,兰合明线汉中至安康段改设地埋对称电缆,明线载波改设电缆载波,使长途话路增加到49条。全区电报通信也得到了发展,载报电路的开通、电传机的使用,加速了电报的传递速度,提高了电报质量。
三线建设的展开与完成,彻底改变了安康自古以来陆路交通十分落后的历史面貌,提升了安康在全国交通的区位优势,促进了对外开放与物资人员的交流,促进了安康国民经济的提前恢复,方便了人民生活。
(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