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农业合作化运动,同时解决城市青年就业压力问题,1968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热潮。
1968年5月2日,中央安置城市下乡知识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国务院呈送《关于1968年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请示报告》,“上山下乡为主,安置城镇知识青年”的决定出台。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同日,陕西省革委会发布《关于征集部分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通知》,要求城市的干部、职工、居民把自己初中、高中的子女送到乡下去,各地农村应欢迎他们并做好安置工作。
安康地区随即在全区范围内开始了动员工作。当时在城区的中学毕业生共积集七八千人。从1966至1968 年的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他们大部分以集体形式到农村生产队插队锻炼,称“插队知青”;凡农村户口的青年学生则返回本乡本村到自己所在生产队劳动锻炼,称“返乡知青”。
在开展本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接受安置工作的同时,各级革委会在全区范围内也开展了省上统一安排的知识青年接收和安置工作,其中1968年11月,石泉县接受安置汉中大学、宝鸡卫校、省卫校、西安体院、白求恩战校、北京医学院、西安市卫校、中国医科大学、西医护校、上海中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等外来知青 20人,1969年5月石泉县接受安置400名上海知识青年在农村插队。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阶级教育的同时,以实际行动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学大寨运动中,他们与广大贫下中农并肩战斗,学会了盖房、犁地、插秧、播种、移苗、割麦等多种农活。这一时期,下乡青年在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农机具、推广农业新技术上敢想敢干、大胆试验,发挥了先锋作用。1970年后,绝大多数下乡知识青年投入紧张的三线建设,成为安康地区农村和三线建设中一支最积极、最活跃的新生力量。
截至1973年5月底,安康地区先后有7515名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有52人加入中国共产党,873人加入了共青团,500余人被选进各级领导班子,700余人担任了农业技术员、拖拉机手、赤脚医生、教师、会计等职务。同时有4858人被推荐走上新的岗位,其中招工4279人、升学437人、参军142人。上山下乡运动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总计全区城镇中学共有 23.4 万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它不仅缓解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就业困难局面,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年轻一代吃苦耐劳的意志。
(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