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 民进安康市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两大“国字号”创建为抓手,统筹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调研发现,全市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仍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对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认识不够、差异化文旅品牌塑造和宣传不够、传统特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地方文化资源转化利用不够、激励措施不够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 挖掘提炼,赓续安康文脉,厚植文旅发展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要聚焦内涵底蕴,挖掘安康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巴蜀、荆楚、中原、秦楚等汉水文化,溯源历史悠久的茶旅文化,发掘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展示兼容合和的移民文化,弘扬爱国爱民的红色文化。二要摸清现存家底,保护安康文化根脉。加强规划编制,分步实施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开发利用工程。重点抓好凤堰梯田、秦巴古栈道、汉江古会馆群、乡村历史文化及秦楚长城、历代碑刻、川陕革命文物、“三线”建设遗存、名人故居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三要完善工作机制,形成联动协作合力。成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协调机构,加强文旅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校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机制和保障体系。
二、激发活力,做好转化利用,增强文旅融合动能。针对传统文化赋能旅游方面的不足,相关职能部门一要理清工作思路,强化融合利用。坚持“吃、住、行、游、购、娱”以及研学、康养等多要素融合,打造地标性餐饮美食、特色化酒店民宿、串珠式旅游线路、沉浸式体验项目、地域特色文创商品以及寓教于乐的研学基地和健身养心的康养佳境;按照保护+恢复、拆违+改造、文化+经营的原则,重点抓好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石泉汉江古城、宁陕非遗集市等文旅品质提升;围绕凤堰梯田、女娲故里、禅宗怀让、巴山盐道、鎏金铜蚕等文化项目和紫阳民歌、旬阳道场、汉调二黄、平利弦子腔等非遗项目,高水平策划文旅产品和演艺精品项目。二要盘活文宣资源,广泛传播普及。运用新媒体展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将安康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日常教育,组织地方文化专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原汁原味地讲好安康故事。扎实做好文旅融合推介工作,进一步提升安康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三、善做加法,紧扣发展所需,提高文旅融合效益。要紧盯新效能、新平台、新业态,做实旅游+布局,一是以“旅游+非遗”为关键,在创新创造中激发新效能。继续拓展镇坪县腊味小镇、汉滨区火龙小镇等文旅融合样板的社会经济效应;常态化开展小场子、小舞台、小班社等非遗展示活动;试点运行集农耕文化、富硒美食、传统民宿、研学、康养等于一体的文旅模式;大力推进地方文艺展演体验馆建设。二是以“旅游+体育”为重点,在文旅产业中打造新亮点。依托“安康湖”打造西北水上运动基地,积极举办、承办各类水上赛事项目,开发水上娱乐中心、水上不夜城等水上娱乐运动体验项目。重点宣传推介岚皋“村BA”,发展观赏性体育产业。三是以“旅游+数字”为导向,在现代科技中发展新业态。实施安康智慧文化、智能旅游、数字文博、沉浸式文旅等数字化工程,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安康热门文旅路线、人文景观、非遗项目、文物遗迹以及自然生态在数字平台上精彩呈现。策划创立文旅“数字游民公社”,使足不出户“云游”安康成为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