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以文化赋能文旅融合,在文化发展、文旅融合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对标全国全省先进地区、对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和可提升空间。一是文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利用不够充分、市场主体不强、品牌不够鲜明、创新不够活跃。二是文旅融合程度有待提升。资源统筹、业态培育、宣传推介、科技赋能方面需进一步加强。三是要素保障能力有待提升。思想认识仍需提高、基础设施还需完善、消费环境尚待优化、人才短板亟待解决。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学习借鉴先进地市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目标定位,强化系统谋划。一是高度重视形成合力。建议党委政府把文化和旅游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形成党政齐抓共管、文旅部门主抓、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合力。二是准确认识科学定位。统筹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增长、民生发展,以生态文化为缘由,以多元文化为根本,以全域旅游为抓手,积极打造生态、养生、宜居的文化印象地和“秦巴明珠·幸福安康”的旅游目的地。三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市级统筹,以“点、线、面”布局谋划全域文化旅游,打造全市“一张网”、一体化的文化旅游蓝图。
二、深挖资源潜力,做好利用文章。一是开展资源普查。对全市文旅资源再普查、再评估,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系统研究。建议组建安康地域文化研究机构,系统性制定保护利用规划。三是加快保护利用。统筹做好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支持具备条件的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博物馆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有序开放,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村镇、非遗资源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
三、突出文化特色,深化产业融合。一是加快实施文旅项目。坚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同步发力,谋划储备和抓紧建设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优质文旅项目。二是提升景区文化品位。实施“文化润景”工程,深入挖掘景区景点文化特色,赓续文脉,讲好故事。三是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品提升计划,引导景区开展主题文创设计、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和服务,鼓励文博场所打造文化展示、科普等文创空间,支持国家AAAA级景区至少打造一台精品演艺项目。加快推进秦巴1号风景道建设,推动县区间、景区景点间联动发展。大力发展非遗体验、自然科普等研学产品和云旅游、云演艺、云展览等数字技术赋能的新产品,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文旅消费场景。四是支持开发文创产品。实施文创培育工程,举办文化创新创意大赛,从毛绒玩具入手设计生产具有安康文化特色的毛绒玩具及相关文创产品,使文创产品转化为文旅收入,让好的创意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
四、打造文化IP,推动文旅出圈。一是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围绕“好山好水好舒服、好吃好玩好自在”和休闲度假、沉浸体验等新业态,聚力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立足生态文化,支持生态文化价值转化,打造本土生态文化品牌。立足移民文化,挖掘展示“移民窗口”内涵,彰显安康多元包容、多姿多彩的文化形象。立足美食文化,塑造“安康味道”地域品牌,培育安康美食产业集群。立足茶文化,做大做强安康富硒茶产业,扩大“富硒茶乡”品牌影响力。不断创新形式载体,提升龙舟节、岚皋“村BA”等文旅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二是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深化融媒体、文艺剧团等改革,改进文艺创作工作体制机制,设立文艺专项基金,扶持文艺创作,推出一批文学、影视、演艺等精品力作。三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支持本地媒体孵化新媒体人、培育网络直播营销团队,打造媒体账号和融媒主播矩阵。加大营销和引流力度,把安康文旅产品推出去、文旅品牌立起来。持续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落实文旅消费优惠政策,提升安康文旅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
五、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加强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标准化服务体系。多渠道缓解景区景点、老城区“停车难”问题,实行节假日期间外地车辆在安轻微免罚、首违不罚、违停放宽政策。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强新技术开发应用,提升文化旅游便利度和体验感。二是在培育市场主体上下功夫。扩大文旅基金规模,完善扶持奖励政策,在建设用地保障、金融服务、税费优惠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优质文旅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在加强人才招引上下功夫。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发力,为文化旅游领域招引各类优秀人才。四是在优化文旅环境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教育管理,强化对经营主体的有效监管,完善文旅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创造性地开展“旅游为导向的文明城市创建”,在全社会树立“人人都是安康名片”意识,塑造热情好客、文明礼貌的安康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