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智库专家、安康学院党委副书记 余谦
从总体看,全市文旅融合目前存在不清、不紧、不深、不热等“四不”问题,结合安康实际,提出部分建议。
一、凝练地域文化特性,塑造安康文化整体形象。何以“安康”?大家平时在推介安康时,要么从不同角度列举出几个或多个文化样态,如秦文化、楚文化等等,移民文化、美食文化等等;要么在“安康”两个字上解读,吉祥安康、安宁康泰等等,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说法,总体上是大家说得比较“乱”、说得不清楚。
安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造成了安康文化源流多元、文化种类多样、文化产品多态,在这里巴楚秦蜀、鄂湘闽赣、川黔粤皖文化元素汇于一地,形成了“南北交融、东西荟萃、多元多态”的文化形态特征和“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尚乐好逸”的文化内涵特征,造就了安康文化“多元一体”的独特风格和精神气质。游客对文化资源的消费,本质上是文化的生活化体验。在安康,五方杂处、乡音各异,“一城享南北”,多元多态、多姿多彩,这种集群竞争力,就是安康文旅资源整体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极富魅力所在。
二、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优化安康旅游空间结构。全市19个AAAA级景区中,历史文化类的只有石泉汉江古城、蜀河古镇2个,县城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只有石泉老街、白河桥儿沟2个。绝大多数目的地都是自然山水观光类,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安康旅游吸引力和游客承载力,特别是遇到不良天气,更是如此。如:2023年“十一”期间,卯足劲策划了“一江两岸”旅游活动,但因连续大雨活动项目全泡汤。旅游复盘时我们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宣传引流和活动安排不要集中在节假日,也要布局到平时,要常态化,这就是后来的“山水好风光,周末到安康”;另一个就是要在安康城区开发建设历史文化片区,关注东关开发。以安康中心城区和县城为主,梳理文脉、研判遗存,与城区建设融合协同,充分利用城区城市的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打造历史文化或民俗文化街区,完善空间形态、丰富产品业态,渗透彰显地方文化,做足市井烟火味,建设特色文旅综合体和高人气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成为城市的地标和打卡地。
三、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安康文旅产品业态转型升级。当前,文化旅游消费趋势呈现出“五化五性”特征,特色化、主题化、多元化、数字化、场景化,文化性、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安全性。
看安康,旅游新业态发展还不足,旅游项目文化内涵挖掘与深度开发还不够,创新创意不足,特色不够突出,更多是传统企业、传统业态、传统做法。文旅融合,核心要义在于文化的活化应用,文化活化应用的关键指向在于遵循旅游市场逻辑,创新文化创编机制和表达方式。如:生态文化。要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发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和各类研学活动上进一步创新突破。汉水文化。要与安康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发展定位主动对接,在打造“汉江旅游”品牌和创建汉江旅游目的地“大汉江旅游区(协作区)”上进一步整合构想、创新突破。主要是涉水旅游、汉文化溯源旅游。戏曲文化。安康的四个国家级非遗:汉调二黄、平利弦子腔、紫阳民歌、旬阳民歌,这“两戏两歌”要与时俱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戏曲。要以人民群众和游客需求为导向,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传承也要创新。要关注和捕捉年轻群体对“美”对“好玩”对“个性”以及日常“释放压力”的精神需求,精准定位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在演剧样式、题材内容、艺术节奏、表现手段等艺术形态上守正创新,在推出新生代演员上下功夫,在新媒体数字化传播营销上搞创新。茶文化。说茶叶,做好茶,只是茶产业思维。茶旅融合,茶文化体验,才是茶旅游思维。如何把茶搞活弄热,突破路径在哪?要创新发展茶艺业态,用茶艺促发茶业。茶艺业态(包括微演艺、小成本演艺、研学)=茶艺+茶歌+茶工+茶学+。茶艺带动,赏茶艺,学茶艺;茶歌带动,听茶歌,学茶歌;茶工带动,制茶品,学茶工;茶学带动,悟茶道,学茶学。通过水、茶、歌、戏一体打造文旅产品,水岸互动,坐游船、上茶山、进会馆、听戏歌。美食文化。要突出富硒、生态、非遗这个“安康味道”的三大核心竞争力,打造“安康·中国富硒生态美食之都”的旅游形象。要推出“一县一菜王”,如石泉“石锅鱼”、紫阳“蒸盆子”、岚皋“吊罐砂锅”、汉阴“白火石汆汤”等。要做好“一县一席口”,如旬阳“八大件”、白河“三点水”、紫阳“三转弯”等等。各县(市、区)采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营销,聚力打造“一菜一席”,创造网红爆品。
四、立足可持续发展,优化安康文旅行业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文旅业管理的特殊性,产业和事业发展特别需要产业链思维。要建立健全系统化、体系化,大联动、大协调的文旅发展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探索有利于创作的激励机制。优化财税金融、用地政策支持。利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孵化科技型文旅企业。强化人才保障,政府、企业、高校共建文旅人才培养培训联动机制,推进人才计划、名家工作室、高端智库等建设,加快建设产教融合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