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珣
安康市作为陕西省易地搬迁工程的发源地与主战场,十年来累计搬迁93.78万人,建成安置区1364个,其中“十三五”建设安置区742个,安置搬迁群众10.54万户33.52万人,占全省搬迁人口的39.7%。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发展改革系统以基层党建为核心引擎,通过构建“组织引领、产业驱动、服务优化”三位一体工作体系,推动搬迁群众实现从“住有所居”到“居有所乐”的品质跃升。2024年9月,我市成功承办全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形成“三个五”(五大乐业工程、五大保障机制、五大服务措施)后扶模式走向全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构建组织保障体系,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建立党建引领下的组织协同网络,推动搬迁群众市民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组织网络全域覆盖。坚持“群众搬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在1364个安置区建立党组织793个,派驻第一书记621名、驻村干部1184名,成立工青妇等群团组织420个,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治理效能深度融合。深化“党建+网格”双网融合机制,同步推行“1名党员骨干+1名社区干部+1支服务队伍”党群服务模式,形成“党建引领、专群结合、多元共治”基层治理新格局。文明共建激发活力。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25个,开展“新市民课堂”“家风银行”等活动3500场,评选“文明家庭”“孝义之家”等先进典型2300人(户)。建立“党员积分超市”制度,56支党员服务队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500余件。通过“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机制,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提升融入城镇化、市民化水平,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融得进、发展好。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激活稳定增收动能。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产业就业融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组织赋能、党员带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稳增收促发展的强大动能。推动劳务品牌升级。依托“紫阳修脚师”“旬阳建工”“安康家政嫂”等劳务品牌,推行“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基地培训+规模输出”模式,通过社区党支部牵头组织、党员干部参学带动,“十四五”以来累计开展技能培训4.9万人次,带动3.4万名搬迁群众稳定就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功能,全面推行“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发展模式。引进毛绒玩具、电子线束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建成新社区工厂519家,实现100户以上安置区新社区工厂和农业产业园全覆盖,吸纳就业3.12万人。推动多元渠道增收。构建“党建+就业服务体系”,在安置区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实施稳岗扩容行动,开发公益性岗位1.54万个,建成零工市场18个,扶持1219名搬迁群众自主创业。
红色治理优化服务,提升民生幸福指数。依托“红色治理”,推动搬迁社区从地理迁移到情感融入深层转变。红色物业协同治理。构建“社区党组织+红色物业+业委会”联动机制,推动61个社区成立物业联合党支部,选聘97名物业党员负责人担任社区“兼职委员”,有效破解物业管理难题。公共服务高效覆盖。集成党员活动、便民服务等功能,完善提升安置区所在城镇排污管网、停车场等基础配套和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设施350个,搬迁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巩固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医疗设施覆盖率均达到100%。实施小超市、小库房、小餐桌、小课堂、小厅堂、小菜园“六小”暖心工程2134个,解决群众就餐、托管等需求8.6万件,实现“小事不出社区,服务零距离”。权益保障精准落地。推行“居住簿”制度,发放“睦邻卡”“居住证”16万件,实现迁入地“一站式”服务均等化。出台《搬迁人口住房保障实施意见》,制定全省首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服务规范》地方标准,“一网三单四提升”模式筑牢防贫底线。通过“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确保群众“诉求有回应、保障无遗漏”。
安康市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产业驱动、服务提升,打造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示范样板。实践证明,将党的建设贯穿后续扶持全过程,是激活发展动能、实现搬迁群众向新市民蝶变的关键。未来,全市发展改革系统将持续深化党建赋能,推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绘就共同富裕幸福安康的新篇章。
(作者系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