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煜萍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摆在突出位置,一幅更加优质、更加公平的民生新图景将徐徐展开。
在“十四五”收官之际,安康市以亮眼数据交出优异答卷: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城镇化率达到55.21%。民生保障逐渐从“有”向“优”过渡,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建成运营劳务(建筑)产业园,“安康美厨”“安康家政嫂”被评为省级劳务品牌,“紫阳修脚师”走出国门。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个紧密型共同体”建设入选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汉滨初中长春校区(一期)等34个教育重点项目新增学位7800个,教育公众满意度全省第一。坚持兜牢社会保障底线,织密社会保障网。新增家庭养老床位2400张,市儿童福利院主体完工,制定出台全省首个残疾人托养服务地方标准。新建镇村公益性公墓18个。“十四五”期间,安康市委市政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安康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人民至上,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十五五”与“十四五”规划相比较,社会民生的排序显著提前,这一变化表明民生建设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高质量”成为关键词,公报中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等,标志着民生建设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同时“十五五”时期,民生建设将更加细化。全会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公报提出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更加突出就业优先的导向,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其内涵不仅包括城镇新增就业数量,更强调就业结构与经济转型的匹配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其突破性在于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既讲效率又兼顾公平,强调了要让多劳者、技高者、创新者多得,合理调节和缩小行业、地区、城乡、人员收入差距。在教育与医疗方面要实现公平与质量的双重升级,教育领域将迎来“双减2.0”,医疗改革则剑指“看病难、看病贵”,对于住房与养老保障,社会保障网将越织越密,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将逐渐形成。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为人民群众打造高品质居住生活空间。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方面,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明确倡导积极的婚育观,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这些举措旨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绘就的“十五五”民生新蓝图,为地方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安康市而言,站在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这既是紧跟国家步伐的机遇,也是对其持续推动“幸福安康”建设的深化。“十五五”期间,安康的民生建设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描绘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蓝图,与安康现有的“幸福安康”体系、富硒资源禀赋和乡村振兴实践更深层次地结合,以高质量发展为笔,以精细化治理为墨,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
一是公共服务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单”转变,构建医疗、教育、文化“三个紧密型共同体”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共享,规划建设区域妇女儿童医院提升专科救治能力,建立城乡文化资源动态调配体系。持续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
二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编制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履行好基本民生保障等职责,持续关注“一老一小”民生重点,推进养老服务中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康市的养老和儿童保护服务体系。全面做好用工服务保障,助力全市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是特色民生提质增效。发展生态康养产业,提升“旅居康养”、丰富“研学康养”、创新“疗愈康养”、拓展“运动康养”、优化“全龄颐养”,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的综合康养基地,构建具有安康特质的康养产品矩阵。
从“群众点单”的公共服务模式的转变,到不断擦亮的住房民生底色;从筑牢底线的社会保障,到体贴入微的“一老一小”关怀,安康的高质量发展成果将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每一位市民。
(作者系安康市委党校副教授)